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发布者:李花香     所属单位:鄱阳县田畈街镇中心学校     发布时间:2016-02-29    浏览数:0

 

在开展课程改革的今天,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从普通教师的“家常”课,到各级各类的观摩课,多媒体、网络资料、综合性学习铺天盖地地涌进课堂,整个课堂你说他说大家说,好不热闹。但是这异彩纷呈的背后是什么?是喧嚣,是浮躁,是虚设,是语文的异化,是“双基”的丢失,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似乎承载了太多的非语文的东西,“语文味”依然走在缺失的道路上。

一、“语文昧”缺失的原因

1、“综合”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的认识与定位,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大语文”的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推崇,这也好似基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出的,但实践中,一些老师的把握却颇有些偏失。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安排了诸如游戏、表演、实验、操作、绘画、唱歌等活动,不进行词句辨析,不积累精美语句,而是花拳绣腿、花里胡哨,随意发挥。

2、“繁琐”分析提问下,“语文味”的缺失。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有不少的老师着实太“会教”了,一篇课文不“分析到骨子里”决不肯罢休,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不“超越”作者不算“到位”,阅读课变成了“文学分析”课,学习语文变成了“走八卦”。例如:教学《给予树》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后,有的教师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引起学生阅读:金

吉娅为什么买棒棒糖?难道她不想给妈妈、哥哥、姐姐买更好的礼物吗?她为什么要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呢?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送给了她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一堂课在师生紧张的一问一答中结束。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不少老师苦心经营提问,并把它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他们往往边讲边问,边问边讲,常为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问题的答案,不惜花费时间,让学生玩“小猫钓鱼”的游戏,直到学生“钓”到那个答案为止。

3、“多媒体”指挥棒下,“语文味”的缺失。多媒体进课堂本来是件好事情,但由于教师使用的目的不明确,安排的环节不恰当,结果一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占了不少时间,但到下课的时候,学生课文还没来得及读两遍。把原本的“课件辅助教学”变成了“教学辅助课件”。这样的课,不知学生是什么感受,我们听课的人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我经常问自己,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究竟如何呢?也许学生学会了解读语音和画面相配合的影像作品,但他们却很难谈得上学会了解读用汉字写的文本,也很难学会用汉字表达他们丰富多彩的情感家园和童话般浪漫的思想,还失掉了语文的“读味”。

二、“语文味”回归的对策

l、琅琅书声释放语文味。语文的根本是语言文字,理解一篇文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读。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读书” 与“提问”的关系,提倡多读书,少提问。例如:我在执教《将相和》时,只设置“什么样的蔺相如?什么样的廉颇?”这一专题。学生通过潜心研读,一步步归结出了蔺相如的品质(勇敢、爱国、机智等)和廉颇的特点(知错就改等)。而且在引导学生认识廉颇时,由于已有先前研究蔺相如的过程作“范式”,故而用的时间短,效果也好。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研读专题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收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要使语文课读出味道,要注意防止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有读的意识,但对学生没有要求,甚至不负责任,只一句简单的“读书”了事。学生就会变得盲目茫然,不知怎么读,甚至应付了事,以致无味可谈。二是教师就是不给学生读的机会,只顾分析来分析去,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我们并不反对教师恰当的精彩的点拨与评述,恰恰相反,通过好的渠道吊起学生的胃口,指导学生以“可视性”为目的进行品尝,进入意境,展示情景,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嚼词析句品出语文味。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品”就是品味、体悟、学习、鉴赏,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如品味《桂林山水》一文中的漓江水,在抓住“清、静、绿”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将句子改为“漓江的水静静的,漓江的水清清的,漓江的水绿绿的。”;“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们的思想感情的潮水、情绪的心律。也同这漓江的水汇聚在一起,并同它一起运动,一起起落,一起变化,变成“清”、“静”、“秀”的漓江的水,而那水也变成了有情感的有心律的水了。

3、让媒体教学溢出语文味。多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对语言传统教学手段的有利补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课堂的学习,确实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语文味”不拒绝多媒体,多媒体也不是“语文味”的“杀手”,明乎此,我们便可深入探究如何让语文多媒体教学多些“语文味”和借助多媒体教学增强“语文味”的问题。语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创设教学情境方面有其独特的效应,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精心营造一个可感可知的学习情境,就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阅读。如《索溪峪的野》,为使学生深切感受它的“山野、水野、人野”,教师在课文的导入部分可以播放索溪峪的录像,同时配上精练的导语。面对这样一个形声并茂、动静结合的场景,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萌生阅读这篇课文的迫切心情,必能大大提高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将那些生动感人的文字配上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教学就更显得情真意切。

语文味,看似普普通通的三个字眼.其背后包蕴的却是正确的课程理念,灵动的教学智慧和丰厚的语文底蕴。关注课程改革发展动向的教师一定会发现,与课改初期的“激情” 相比,当前的课改“沉寂”了许多,课堂教学也似乎有了“回归”的倾向。褪尽耀眼铅华,回归语文本色,“语文味”——这道亮丽的风景,必将焕发更加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叶刚·小学语文教学

[2]崔峦·教育信息报

[3]崔峦·求是崇实鼎新——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

[4]沈丽君·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阋读教学的整合

[5]吉春亚·“语文味”印语文本色的回归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