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逻辑 (转载)

发布者:王朝晖     所属单位:江西省高安中学     发布时间:2016-03-05    浏览数:0

美术教学的逻辑
 
广州美术学院  陈卫和
 
      逻辑,说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美术教学的逻辑当然是让学生获知美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却是令我们常常犯糊涂的事情,经常被所谓科学的思维干扰,在美术教学中做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2012年番禺农村美术教师培训班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活动,促使我对美术教学的逻辑进行思考。
      这个活动是由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李道勇老师负责安排,首先她给培训班老师们讲述自己曾经参赛而精心设计的一节美术课《蔬果的童话》,然后大家围绕这个课题各自设计说课,在此基础上选出了4位老师到钟村中心小学四年级借班上课,大家听课后进行评议讨论。上课的4位美术教师来自于番禺不同的学校,甚至有一位是高中美术教师。四节课都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课堂导入从学生兴趣入手,结合了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学生作业形式分别是绘画和手工各为两节。在课后的座谈讨论中,大家普遍认为这四节课各有所长,各具精彩,同时也各留遗憾。其中执教的蔡小燕老师谈到,相比来自石北中学的张蕾老师,自己在引导学生思维时逻辑性不够。蔡老师提出了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美术教学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美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领悟艺术思维?当我们将美术教学定位于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直觉经验;不是知识获取,而是生命感悟,强调感性的教学常常会刺激课堂丧失正常的“逻辑”。就像在碰碰车游乐场所带给儿童的刺激,要么失去控制不可收拾,要么出人意料产生惊喜。怎样才能够适应学生心理和思维变化达到美术教学需要的效果?艺术教学如何能够激情迸发而又不失其度?美术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感性把握,对美术的教学逻辑娴熟把握掌控自如,这也许是每个敬业的美术教师梦寐以求的工作境界。
      那好,我们就从张蕾老师的这节《蔬果的联想》入手进行研究,看看她是如何引导学生思维,其中贯穿的逻辑关系。在美术课上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无非通过两个感官途径——视觉和听觉,张蕾老师在课堂导入之后,首先给学生观看图片,然后抛出几个问题。教师的提问设计能否扣住学生的思维逻辑非常重要,不知所云和无需思考的问题都不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也就达不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张蕾老师做法是在给学生看了一系列用蔬果制作的奇特造型图片后,结合实物观看而设计了一系列提问:1.原材料是什么?2.想一想,可以创造出什么新形象?3.用什么方法进行创作?我们可以把第一个问题看作“是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常规思维理性回答,答案是一致的;第二个问题可视为“像什么”问题,开始转向不确定的想象思维,进入直觉的形象思维;第三个问题属于“怎么做”问题,学生需要通过经验和技能,综合运用进行实践。这三个问题应该说设计得很有层次,引导学生思维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常态转向变态,从确定转向不确定,步步深入带动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因为这一引导的成功,所以大家觉得张蕾老师的课具有逻辑的力量。
      美术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经历美术活动过程,感悟艺术思维方法,如前所述,争取获知美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相对于现代学校教学强调的理性思维训练,美术课程应该注重具有感性特征的类比、创意、想象、直觉等思维培养,并学习将这些思维过程和结果视觉化。就一般人的身心成长发展阶段而言,儿童能够无师自通地达到绘画图式期,接近青春期后理性思维加快成长,同时催生了视觉写实的要求。此时,感性特征的思维逐渐被忽略、挤压甚至泯灭,现代学校和课堂科学独尊,唯语言和数理逻辑思维是举,学校艺术课程和感性思维培养不被重视,创意人才培养置身于这样的教育环境岂不沦为悲剧?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和思维特点,把握美术教学的逻辑,将学生从现实生活带进艺术生活,从自然状态去到自由状态,从法理思考转换到审美领悟……总之,要学生获得艺术思维方法的体验,老师得首先学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建构美术教学的逻辑。在以蔬果为课题的美术课堂上,一味提问学生蔬果有“什么作用?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肌理?”这一类具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跳不出常规的理性思维框框,何以实现美术教学的逻辑!
      张蕾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唤起学生“怎么做”上面,引导的思路比较清晰。当然,上课的其余3位老师最后也都落实在这个上面,虽然教学的方法不同,追求的目标一致。但是,让学生知道了怎么做,美术教学追求就达标了吗?当老师把怎么做的方法展现出来,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照做一遍,这样符合美术教学的逻辑吗?我以为这顶多是师傅带徒弟的工艺学习逻辑,尚未达到美术教学的创造性培养要求。这个时候,回头去看李道勇老师的教学设计课件,惊喜地发现作为指导教师确实有其高明之处。李道勇老师在她的教学设计中也有一系列的提问,用美术教学的逻辑去看这些问题,确实在思维引导方面技高一筹。李道勇老师每展示一张蔬果“变身”的图片,都要问同学们三个问题:1.怎么做的?2.好在哪里?3.还可以怎么做?这样提问,坚定有力的将学生推向了发散性思维的空间,为想象和创意奠定了基础。
      在美术课堂上,学生面对色彩斑斓的图片和造型各异的蔬果,被激活的欲望是原始本能还是创造精神,是沿袭常规思考还是展开联想创意,往往取决于老师的提问。美术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至少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容易出现的是本能反应;进而提升达到联想认知;最为理想的是实现审美领悟。美术教学的提问设计确实非常重要,将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波澜起伏,直接决定美术教学的逻辑能否实现。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