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球仪的课标把握

发布者:钟炳金     所属单位:会昌县麻州中学     发布时间:2016-04-02    浏览数:0

(一)地球与地球仪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在1~6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更何况一幅地球卫星照片,可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球体时,没有必要转着弯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然而,我们有理由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球是球体这样的结论,在今天来看很容易得出,可是,在人类的历史上,祖先们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了漫长、艰苦的思索和实践。从这一点看,本条“标准”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认识地球的形状上,而是把重点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条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下面就这两个方面分别举一些例子。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古代人受活动范围的限制,凭直觉认为大地是平的,天空是一口倒扣着的锅。如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人们臆想大地是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如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说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说明海面是曲面。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1~6年级也已学过,到了7~9年级,学习此内容的要求要有所提高。由于地球太大,很难用学生能直观感受的物体作比较说明地球的大小,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可见,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述看,这里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而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会进一步要求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其实,地球的赤道半径和两极半径之间的差别,与庞大的地球相比,是很微小的,在地球仪上,这种差别就很难看出来了。对于7~9年级的学生,没有必要作此深入学习。很明显,本条及上一条“标准”不提倡这样做。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