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的意味

发布者:曾爱华     所属单位:西湖区教科所     发布时间:2015-11-13    浏览数:0

团队的意味,是——共享

   

     你有一个苹果,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你我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你我各有两种思想。

——题记      

    曾读到一个故事,很耐人寻味:

    一位花匠,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了一些葡萄,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今年,葡萄架上竟然挂满了一串串又大又紫的葡萄。

    花匠摘了一些,把它送给一名机关干部,干部一边品着葡萄,一边问:您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尽管说吧!花匠一再解释,只想让他尝尝。

    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位资深商人,商人一边品尝,一边说:多少钱一斤,尽管开口。花匠再三解释,只想让他尝尝……

    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位过路的长者。老人一边品尝,一边竖起大拇指:嗯,香甜可口,堪称上乘之品!说完,转身走了。

    花匠欣喜若狂,终于有人懂得欣赏他的劳动成果,分享他的快乐心情!

    与他人分享个体实践经验,共享劳动成果,的确是件美丽的事情!

    “分享、协作、互补”是团队精神的体现之一。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与信息化时代,个体拥有的知识与信息是相当有限的。教师创新实践,更多的是以群体或者说团队作战展开的。让教师拥有“知识共享”的学习观和价值观,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诉求,更是实现教学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谁是与你共同分享知识与思想的人?当然是那些懂得欣赏你,值得信任的人。通常,人们愿意与之交流、沟通的人,就是与他共享知识的人。在一个团队内,形成了知识共享的机制,往往是团队文化的体现。共享,意味着教师要提高开放自我的能力,将自己拥有的知识转移至他人或群体,实现团队知识资本总量增加;同时,在倾听与回应过程中,吸纳来自同伴或团队外的新知,增加自己的知识容量,实现个人经验与能力的提高。

    怎样在团队内实现知识共享,怎样让共享知识成为一种工作乐趣,成为教师创新之动力呢?

    首先,营造知识共享的学习氛围,是实现知识共享的基本条件。道理很简单,不学习,不积累,没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经验,囊中空空,拿什么与他人共享。所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团队内每一个成员都感到知识的力量,才能在“公开自我”和“倾听回应”中不断“开放自我”,实现知识共享。同时,学校成功地实施知识共享后,又能促进团队内所有成员以最高的效率共同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不断提升团队学习能力。

    其次,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是实现知识共享的有效保障。知识在与他人共享之前一般会思考两个问题:给了别人,别人超过自己怎么办;在共享后得到什么利益,有没有必要奉献。由此可见,知识共享需要有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保障。可以通过理论学习,提升每一位教师的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和知识时效意识;通过建立个人知识转移补偿利益制度,不仅奖励那些创新知识的卓越者或者有突出贡献者,也奖励实现“卓越”过程中,众多实践知识的提供者,在一定程度上打消知识拥有者对专业知识给个人带来负面影响的担心。比如,“教师成长导师制”执行过程中,如果学校一味强调导师——有经验教师无条件将知识奉献给青年教师,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利于调动有经验教师积极介入的积极性,需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支撑。比方说,徒弟教学获奖了,不仅奖励徒弟,也给予导师“指导奖”。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