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

发布者:廖青     所属单位:新余市渝水区良山中学     发布时间:2015-12-25    浏览数:0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朗读教学更是让我们接近作者的心灵,体味作品的情感,也从而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正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狠抓了朗读教学,在创新的教学路上,朗读让我的课堂绽放出了精彩。

一、朗读,创设情境,自读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有一种想读、乐读、爱读的冲动,是朗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好胜、好奇心强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在阅读教学中就抓住了这一特点,巧妙地创设出有效情境。因为,常在我们的课堂中看到:当学生思维“卡壳”时,我不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或喊一名优生回答,或自己干脆把方法与答案讲出来,而是耐心而适时的等待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的空间,这样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得到了张扬。正是我在朗读教学指导中给学生留足读书、自我反思、自我品味的时间。经常让学生自己试一试;想一想,读一读。这样,学生朗读的天空就出现了一定的绚丽多彩,从而也达到了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于是,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在语文课上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有感情地朗读训练,让朗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二、朗读,主导范读,多管齐下

教师范读是语文课堂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些文字优美的课文片断,学生朗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章内在的情感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充分地表现出来,把学生引入到优美的语境中,使学生对文本语言有所顿悟,给学生在难读之处树立起朗读的榜样,让学生在自读比较中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从而悟出其朗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范读,选择时机。我一般不在学生读课文前范读,这样做,告诉的成份太多。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我才范读。“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所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求学生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这样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表演,感悟体验。表演朗读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教学中,我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给各个层次的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自选角色,自己分析,进行表演朗读,借助表演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朗读才能。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我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学生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表演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逐句领读,培养语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自然然地受到熏陶,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这种“授之以法”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更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耳听、口读、心会的训练,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

4)巧用齐读,提高能力。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后,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齐读时,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集中指导,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互相体会。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朗读,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发现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方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树立朗读的信心,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

5)以朗读,促理解。语言文字使我们了解文字、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和渡口。我在朗读的教学,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读进书中去,把作者的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感情。如,我在教学《草原》时,是这样教学的: 课文中有这么一段情真意切的文字:“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的愉快”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初到草原时的喜悦心情和草原的美丽、辽阔。

  第一步,先通读,体会短句、长句、对偶句和轻重音及停顿节拍的气势变化。

  第二步,再粗读,体会草原的美丽和辽阔。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而连用了两个“那么”,就把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三步,默读,进一步体会由这一切而带来的作者感情上的宣泄:“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所抒发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叹之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四步,利用多媒体出示的草原美景,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学生的情感进一步的表达出来。

  第五步,大多数学生在练读后纷纷举手要求表情朗读。我知道他们已经懂得该怎么读了,于是在指名朗读后要求学生评议:“他哪儿读得好,哪儿读的不好,该怎么样读?”经过评议,促使学生认真听,动脑筋,取长补短。

  由此,我又体会出:朗读训练,是在理解内容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学生读起来就会自觉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等心理功能去触摸语言整体的存在,同时学生的情感也会随着朗读活动的深入,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使朗读训练落到实处。这么一说,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

“学文入门在读书,学文入境也在读书。”《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新课程中更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总之,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口语,培养语感,熟悉语文规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文章精妙之处。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朗读这种方法还可以广泛的运用到各种文体的教学中去,运用好这种方法对搞好教学具有实用价值和普遍的意义。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作为“教”的一种,可以使学生通过口、眼、脑等器官的活动,去充分理解课文,产生良好的语感效应。一旦学生为作品的内涵所吸引,被作品的情感所打动,被作品的意境所陶醉,那么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就已逐步形成,他们的主体作用就要逐步乃至充分发挥。久而久之,“不教”这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就达到了。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