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维训练推动作文创新

发布者:王煦春     所属单位:信丰县第七中学     发布时间:2016-01-16    浏览数:0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作文,就应该是观点鲜明、选材独特、构思巧妙,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然而,我们学生的作文无论其立意、选材、结构,还是表达等多方面,实际上却是如出一辙,缺乏创意,没有任何新鲜感,读起来枯燥乏味。症结何在?这是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审题——明确习作要求——学习习作提示——说画面内容——听老师读下水文(教参中的范文)——写作”的影响,束缚了头脑中的多向思维,而导致写作时形成于思维定势(立意定势、选材定势、结构定势),写出的作文才会与教参中的范文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心理学认为,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是过去的感知影响当前的感知。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某个环境,多次重复某一活动或反复思考同类问题时,头脑中便会形成一种“以事论事”、“绕框框”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在心理学上称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使人们养成了惰性和对权威的绝对崇拜。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新思维、新观点不断涌现,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常规,跳出思维定势,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这样,对于开阔学生的习作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书写创新作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发散思维训练,求异创新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也就是说,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发挥学生创造力的一条较为理想的途径。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指的是思考问题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拘泥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同一条件下的各种解答。这种思维是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展开的。既无一定的方向,也无一定的范围,允许思考者“海阔天空”、“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以便从已知的领域去探求未知的境界。因此,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首先应让学生感到作文中“求异”并不难。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介绍一些同一作文题而材料不同、写法各异的作文先让学生感受,再启发学生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同一中心多种选材;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同一材料多种体裁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最后再指导学生对同一材料进行自主命题,自我构思,自由表达,书写创新作文,以求“同中求异,异中出新”。

  (一)以生活实践为源泉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当代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既不缺少体验,也不缺少感受,更不缺少题材。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这就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反映生活的作文,儿童不会感到陌生,有了丰富的生活,他们就可以将自己七彩斑斓的生活体验反映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才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例如:学生在第三节体育课时私自溜出校门,在校门口买了鸭子来玩。当放学发现老师来布置作业时,他们赶紧把小鸭子藏起来,有的放进课桌;有的塞进怀里;还有的夹在两腿中间……见此情景,老师本想进行严厉批评,可看到学生那副窘像,就转怒为乐,利用现成的生活资源让学生说说小鸭子可爱在哪里?

  于是,有的学生说“它的全身长满了黄黄的绒毛,非常地柔软舒服……”

  有的说“它的身子像拳头般大小……”

  有的说“它的眼睛像乒乓那么大……”

  师接着引导:“再仔细看看,真有乒乓那么大吗?

  “不对,乒乓太大了,应该像葡萄那么大……”

  “你们说得都不确切,我觉得它的眼睛跟米粒差不多大……”

  还有的说“我发觉小鸭子的叫声不是‘呷呷呷’,而是‘唧唧唧’的……”

  此时,孩子们的词汇、语言犹如涓涓细水尽情流淌。

  ……

  在此基础上,师及时给予肯定,并顺势利导:“你们觉得今晚的作业应布置什么好呢?

  孩子们意犹未尽,异口同声地说:“写作文。”

  于是,学生就回去自由习作,题目自拟。等作文交上来后,发觉没有了平日思维定势的束缚,孩子们写出的作文反而五花八门:《可爱的小鸭子》、《难忘的20分钟》、《“怪”老师》等等,这一看似平常不过的生活琐事,却让学生描写得如此精彩,是课堂教学所不能及的。为此,努力拓宽学生的生活面,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写作素材,可以发散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多维度思考,创新作文才会不断地涌现。

  (二)以课堂阅读为基点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当然,除了让学生用目光捕捉生活外,教师也应让学生在书本中开辟新天地。因为书本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而阅读是一个吸收过程,作文所需要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阅读,架起了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字词、学句段、学篇章,不只是提高了阅读能力,同时无意中也积累了写作材料和写作经验,锻炼了发散思维。 

  二、通过逆向思维训练,标新立异 

  所谓的逆向思维就是突破思维定势,从正向思维的反方向来思考问题,由果探因,标新立异,也就是生活中人们常说的“反过来想一想”。它改变了人们探索和认识事物的思维定势,因而常常能引发超常的思想和效应。逆向思维是文章出新求深的有效方法,它能一反传统的形式和立意,正中风反,异中求新,给人以茅塞顿开、耳目一新之感。

  比如现代社会科技的发达,电视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整天沉迷于电视画面中,以致于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上课无精打采,一打开电视就生龙活虎。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家长苦口婆心的劝说未必有效,处理不好还会适得其反。针对此现象,教师就有意识地设计了《看电视有益学习》和《看电视危害学习》这两个论题,并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班里举行一次辩论赛。这样有了思维的碰撞,学生对看电视的利弊也有了充分的认识。此时,再让学生进行作文,学生在作文中都能畅所欲言,充分陈述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因此,多写类似的这样形式的争论性作文,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能力,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使学生文思如泉。 

  三、通过联想思维训练,推陈出新 

  新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内容”。联想思维就是人们在头脑中将某一事物的形象与另一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探索他们之间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达到推陈出新的一种思维方法。实践证明,联想与想象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因为学生自小就好寻根问底,好异想天开,好追本溯源,而这就是最本质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作为教师,应在作文训练中为学生提供驰骋思维、启迪心智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书写创新作文。例如,写一个“绿”字,启发学生可以从“绿的颜色”、“绿的象征义”及“绿的内涵”等多角度展开联想和想象。于是,有学生就从“绿的颜色”——翠绿、墨绿、深绿、碧绿等联想到人生的色彩;另一学生从“绿的象征义”联想到人类所生存的地球家园;还有学生从“绿的内涵”联想到医院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为病人开辟“绿色通道”……这样在教师启智开悟的点拨下,学生就跳出了原有的思维定势,从想象中进行发现,突破,写出的作文自然就异彩纷呈。事实表明,在作文教学中多鼓励学生的新奇想象,多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最终达到“厚积而薄发”的效果。 

  四、通过个性思维训练,大胆翻新 

  余秋雨先生说过,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而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个体,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生命体验。因此,作为生命个体“反映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形式——作文,应当具有个性,也就是说,个性化是作文的“精神”,是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这样学生抛开了以往作文的“清规戒律”,就有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他们细心地感受生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随机记录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记叙文、议论文、诗歌、童话、寓言等)真实地层现着自我,何乐而不为?有可能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不符合逻辑、语言不够规范、或者表达不够确切,但绝对是他们自我翻新的、个性化的、自然的表达,这样的作文读起来会有一种让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之感,也不失为一篇佳作。

  总之,让学生跳出作文的思维定势,不断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写出新内容,抒发新感受,这样才会消除学生学习写作的心理障碍,敢于创新,勇于发散求新、求异思维,书写出来的作文选材才会新颖,立意才会深邃,构思才会精巧,写法才会丰富,语言才会清新,文风才会朴实。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