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地方教材----赣州历史文化景点知多少

发布者:王煦春     所属单位:信丰县第七中学     发布时间:2016-01-16    浏览数:0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又称赣南,也是赣江的上游,章贡两江在城下汇合成赣江,是赣江源头第一城,也是江西省所有城市当保存文物古迹最多的城市,而且以宋代的文物古迹为主,并且不乏全国宋代文物的精品(通天岩)孤品(宋城墙、福帮沟)是我国当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宋城之一,有关专家学者称赣州是一座宋代历史博物馆,因此又被称之为宋城赣州;1994年,国务院将赣州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章江和贡江在赣州合流后,汇成了赣鄱大地4000万子民的母亲河赣江。沿赣江溯流而上,只见云水波痕,樯橹风帆,两岸青山碧树,沃野田畴,给了历代经赣水到过赣州的文人雅士们多少清新的灵感!赣州,是一座设置于西汉高祖六年,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古城,在东晋永和五年(349年)的时候,赣州城成为南康郡的郡治,成为赣州城作为赣南政治、经济、军事的开端。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南康郡改为虔州,南宋绍兴二十三年,改虔州为赣州,这一名称从此沿用至今。从汉高祖六年设立赣县有了行政建制后,一直到唐代,赣州城都是一个重镇;唐代开通梅岭驿道后,这里成为五岭之要冲闽粤之咽喉 到了宋代,国都南迁,经新疆出境的丝绸之路受阻,原的货物运往外国改由水路,通过运河,进入长江,然后过鄱阳湖,溯赣江而上,进章江到达余,经过梅关古驿道,再到南雄浈江上船,经北江、珠江出海,往南洋,转欧亚各地,因此赣州就有了水上丝绸之路之称。一时期出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空前繁荣景象,当时赣州城被列为全国三十名城行列,成为南方经济、文化的一个重镇。

  1949814日,赣州城解放,时至今日,赣州城仍为赣州市人民政府的驻地,赣州市现设一区辖二市十五县,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有800多万,占全省人口的1/5,是江西省最的行政区(是江西省第二城市),其所辖的面积和人口是江西省地级市最最多的城市,境内有2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主要有畲族、回族和瑶族等;赣州气候温和湿润,属于亚热带季湿润气候,年均温度仅18.5赣州东邻福建,南接广东,西连湖南,北靠本省吉安,抚州市,是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沟通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重要纽带。 解放初,赣州的城区面积不过3平方公里,之后,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面积迅速发展到今日的30平方公里,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南移东扩的发展思路,到2010年,赣州城区面积将扩展到50平方公里,从而进入中等和特大城市的行列。历经千年的洗礼,赣州形成了以下十大历史文化景点:

一、通天岩
   
位于赣州市西北郊,距市区约10公里,是石窟风景区的中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天岩由摩沙岩石山组成,山中有很多天然岩洞,其中一个岩洞顶上有窟窿可以看到天,故名。       通天岩是我国南方古代石窟艺术宝库,这里有江西最大的石龛造像群,共有石龛279座,石刻造像359尊。石刻造像均为佛像神祗,多属唐宋时期作品。这些造像神态各异,精致俊美,是古石雕艺术的瑰宝。通天岩附近岩深谷秀,泉水涓涓,古木参天,冬暖夏凉,是游览和避暑的好地方。 
  1、通天岩的摩崖造像
  通天岩现存有唐宋时期的窟龛315处,共计造像359躯,造像主要分布于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主岩和翠微岩四处,其中,忘归岩正面保存有罗汉像1尊,背面保存有罗汉像6尊,龙虎岩保存有罗汉像3尊,其余造像均分布在通天岩及与其相毗邻的翠微岩。
  其现存摩崖造像,可划分为四组,一是位于通天峄与翠微岩相交接处的8尊菩萨造像,8尊造像开凿于唐代末年,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其中两尊观音菩萨造像保存最为完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二是位于通天岩山崖部,由五百罗汉拱卫着的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两胁侍的组群造像。这组造像开凿于北宋中期,规模最大,气势最为恢宏,二是以僧人明鉴为主施造的单龛十八罗汉像,开凿于北宋后期,是通天岸摩造像的精华所在。四是位于翠微岩,由虔朱氏施造的弥勒佛像等,开凿于南宋初年。
  综观通天岩的摩崖造像,在唐代末年的初创时期,系以雕造菩萨像为主,而到了通天岩石窟鼎盛的宋代却又是以雕造罗汉像为主了。前者明显地带有北方佛教文化的遗风,而后者却又是受江西地区佛教禅宗势力强大的影响所致。
  2、通天岩的摩崖题刻
  据调查统计,通天岩景区现保存有摩崖题刻128品,其年代上起北宋,历南宋、元、明、清、至今凡九百余年未曾间断,年代最早的为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所刻,年代最晚的系1948年所刻。题刻所用字体,以正楷和行书为主,部分使用隶书、草书、篆书。文体形式有题名、题记、诗词、佛龛造像记、书联、匾额、吉祥文字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我国书法石刻艺术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
  通天岩摩崖题刻中字数最多的作品位于龙虎岩,全文406字,刻于南宋嘉定十年,字数最少的作品位于玉水池旁的石壁上,仅有玉旁两字,篇幅最大的作品位于忘归岩正面数十米高的丹崖绝壁之上,高3.5米、宽2.3米,气势宏伟,如日月行行空,为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建安李大正所题,篇幅最小的,位于忘归岩穿洞的洞壁上,高仅0.35米、宽0.55米,系1938年的作品。 
  通天岩的摩崖题刻,在景区中的分布范围很广,从景区东面的观心岩起,沿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至景区西面的普同塔止,分布长度超过1000米,其中,观心岩存有3品,忘归岩正面有32品,痛面存有18品,龙虎岩存有39品,通天岩存有15品,翠微岩存19品,普同塔存有2品。此外,龙虎岩原有宋、元、明、清题刻共计21品,于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此地构筑军火库时被炸毁了。 
  在通天岩的摩崖题刻中,以宋代的胡榘、李大正,明代的王阳明、唐邦佐等人的题刻为上乘之作,特别是王阳明、唐邦佐等人的题刻为上乘之作,特别是王阳明镌刻在忘归岩的五言律诗一首,对其后的题刻影响极大,而唐邦佐的题刻,则堪称是书江艺术的极品。   
    3
、通天岩石窟的建造原因 
  我国的石窟寺,多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地区,而唯有赣州的通天岩石窟,却独处江西一隅,究其开创营建的原因,似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北民南移,将石窟寺艺术传入。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的居民是一直不断地向长江和珠江流域进行迁移的。赣南既是北方居民的一个重要移民区,同时又是北民继续向闽粤迁徙的重要通道,唐天宝之乱以后,便有大量的北民南移到了赣南,而中国的石窟寺艺术出现和成熟都是在黄河流域,到唐末五代才发展到长江流域,北民南移和石窟艺术的南传,竟在时空如此相吻合,那么,不可否认,正是由于唐代后期北方居民大量地迁入赣南,才同时也把石窟寺艺术带到了赣州。
  (2)、唐末五代时,赣南相对是政治安定、经济繁荣
  社会安定,才能使宗教文化艺术得到发展,经济繁荣,才有可能为石窟寺这种耗资巨糜的工程提供充足的资金。
  (3)、佛教盛行,僧人官绅捐资是直接原因
  唐末到宋代,赣州的佛教十分盛行,五代后梁时的节度使卢光稠,就曾将自己的东花园捐舍为寺院,并出资铸造了高达6米的观音大士铁像,赣州城在唐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寺院,如光孝寺、马祖岩寺、慈云寺等,到北宋时期已有十余屋。在崇佛之风大盛的社会风气之下,必然会对石窟寺的营建起到促进作用。再从通天岩石窟保存的造像记来看,僧人、官僚、士绅的捐资,的确是对通天岩石窟的开凿起到了直接促成作用。
  (4)、地处赣州城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赣州城位于大余岭古道交通枢纽上。唐代以来,成为我国商业重镇之一。而大余岭道这条对外贸易商道,在宗教的传播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有口皆碑的。唐代以前,我国的西北地区沿丝绸之路而得其地利,出现了以敦煌为代表的一批石窟寺,与此相似,位于赣州城郊的通天岩,也得大余岭道之利,在唐宋时期我国第二次石窟造像高涨出现的时候,被开创为江南石窟也就不奇怪了。
    4
、通天岩石窟的价值 
与我国众多的石窟寺相比较,通天岩石窟造像的分布范围、石龛的体量和数量比较小,但相对而言,它在我国华东和华南广大地区中首屈一指,且开凿时间在我国第二次石窟造像的兴盛时期,具有代表意义。其地理位置又恰恰在赣江之游,与岭南相接。在我国现有石窟寺中,位于最南端。再加上诸如苏东坡、王阳明、唐邦佐等一大批文人雅士旅迹所至而出现的历代摩崖题刻,更使它成了我国摩崖造像与摩崖题刻交相辉映的艺术宝库之一。堪称江南之冠。195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通天岩石窟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学位,1989年,国务院又将通天岩石窟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八境台
   
它位于赣州城东北角的古城墙上,是赣州古城的象征。也是江西著名古迹之一.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 (公元1056—1063年)。因 郡守孔宗瀚筑台后绘《虔州八境图》并求诗于苏轼而得名。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红楼碧瓦,溢彩流金,蔚为壮观。登上此台,赣州八景一览无遗
重修后八境台在赣州城北的章水和贡水合流处,建于宋代古城墙之上,台高三层,27.8米,登台可眺赣州八景,台下章、贡二水汇入赣江,向北奔流,古榕成荫,气势磅礴。宋代古城有藏兵洞十余孔,颇似南京明代建筑的中华门,台内设有赣州博物馆,展出的历史文物颇为丰富,台下辟为八境公园。
 三、宋代古城墙
   
赣州城,设置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由于战乱和洪水灾害曾数次搬迁,最后于南朝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才在章贡两江之间即现城址固定下来,至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 
  五代后梁时,卢光稠占据虔州(今赣州)并统辖虔韶二州(今赣州地区和韶关地区),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建工程。扩建后的赣州城三面临江,在不靠江的南面开挖了深广的护城河,直至民国时期,赣州城城区的范围一直未动。 
  宋代以前,赣州城的城墙系用黄土构筑,自北宋中期以后,由于大余岭道的开通,赣州城成了中国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经济空前繁荣,加上章贡两江之水岁岁坏城,因而赣州从北宋嘉估年间起,便开始使用砖石构筑城墙了。《宋史》记载:宗翰字周翰,登进士弟......知虔州,城滨章贡两江,岁为水啮,宗翰伐石为址,冶铁固之,由是屹然。此后,历经南宋、元、明、清、民国共八百余年,历代均不断对城墙进行修缮、加固。根据近年来的孝古调查,现已在赣州古城墙上找到了40 余种不同的铭文砖,其中带有纪年铭文的就有二十余种,年代上起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下迄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且城墙上铭文与地方志中修城的记载相吻合,实际上一份不可多得的古代城市建设史的宝贵资料。 
   赣州城城墙全长6900米左右,平均高度约5米,厚6.5米,墙垛高1.5米。整个城池建有镇南、西津、涌金、建春、百胜五座带有城楼的大城门,沿城墙上建有数十座值更用的警铺,在南段城墙的中部有五代护城时所建的南门、大南门、西津门、八镜台等交通要道口,还有咸丰年间所建的五座炮城。赣州城城池坚固雄伟、是我国古代东南地区的一处军事重镇。 
   赣州古城墙现存3700多米,是江南保存最长的宋代古城墙,沿贡水、章水段3664米,南面拜将台尚存52米,东南面现养济院处尚存城墙基础41米。古城墙一般高7米,宽4米多。垛口完好的城墙有2420米。墙上警铺残存10个,马面一个,东北城墙上之八境台是几经修复的唯一城楼,尚存西门炮城。 
   赣州古城是我国现存唯一地面和地下保存完好的宋代城墙,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浮桥
   
赣州市区三面环水,章江和贡江围绕其周边。从北宋以来,章江和贡江上先后铺了西津桥、东津桥和商桥等三座木浮桥,以方便百姓交通。 现在说的古浮桥就是指仅存的东津桥,它全长400米,是用100只木舟以铁索连环而成的,舟面上横铺着木板作为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的,颇有些走勇敢者道路时的惊险感觉。 
   古浮桥是赣州极有意味的人文景观。
   
五、郁孤台
   
建在赣州市区北部的贺兰山顶,以山势高埠、郁然孤峙而得名,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登上郁孤台,可远眺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赣州全景。 
   郁孤台的始建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了,唐代时虔州刺史李勉曾登台北望,将台更名为望阙。后几经兴废,仍名郁孤台。1983年按清代同治年式样重建。台有3层,高17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游人登上郁孤台,可远眺市区全景。
   郁孤台有3层,高17米,历代文人墨客为郁孤台题咏甚多。尤以南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最为著名,传诵千古。词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创建年代史籍未祥,但距今最少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清同治《赣县志》记载:郁孤台,在文壁山,一名贺兰山,其山隆阜,郁然孤峙,故名。唐李勉为州刺史(江西观察史),登台北望,慨然曰:余虽有不及子牟,心在魏阙一也,郁孤岂令名乎?乃易匾为望阙。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仍名郁孤台,并在台北增建望阙台。沧海桑田,郁孤台屡经废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1959年修复。19823月拆除。19836月在原址大致按清代格局重建,次年9月建成,三层,高17米,仿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300平方公里。著名书法家、原全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为台题额。  
     
郁孤台为赣州一大名胜,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甚多。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朝廷贬谪到岭南的惠州,在赣州逗留期间,游览郁孤台,身临掰开章贡江流去,分得崆峒山色来之景,诗兴大发,写下了《过虔州登郁孤台》: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洲。 
   
故国千峰处,高台十日留。他年三宿处,准拟系以舟。 
     
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文天祥任赣州知州。任职赣州期间,文天祥登临郁孤台,忧国忧民之情涌上心头,遂吟成《郁孤台》一诗:城廓春声阔,楼台昼影迟。并天浮雪界,盖海出云旗。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倚栏时北顾,空翠湿朝曦。  
     
在题咏郁孤台的众多诗词中,尤以南宋爱国大词人辛弃疾《菩萨蛮?郁扳台下清江水》一词最为著名,传诵千古。辛弃疾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赣州就任江西提点刑狱。同年写下这首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的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楼以诗显,诗以楼传。游览郁孤台并留有诗作的,有宋代的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江湖诗派刘克庄、戴复古,宫廷诗人康与之,明代诗人刘崧、李梦阳、谢榛,哲学家王阳明,戏剧大师汤显祖,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朱彝尊等。  
      1965
6月,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登台游览,反辛词意留词一首,为郁孤台增添了新的意境:郁孤台下三江水,人民血汗非清泪。遍地尽杉松,泱泱绿化风。十年树木计,前景在眉睫。决战胜天公,江流不再红。  
     
八百多年来,对辛弃疾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人们唱和不绝。毛泽东主席和江泽民总书记均曾手书此词,认为其语言蕴藉,意味深长199010月,李鹏同志视察赣南期间,高兴地登上郁孤台,眺望赣州市区,连声赞叹赣州市很美。  
     
可以说,郁孤台是赣州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个象征。
   
六、七里窑遗址
   
赣州古瓷窑位于赣州市东郊七里镇,故又称七里镇窑。赣州窑是1957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赣州窑始烧于元代,是江西省境内宋代的四大窑场之一。其产品主要为民间用品,器形有枕、瓶、杯、壶、罐、盏、盘、碟、钵、盂、炉、砚等,产品的胎质以陶胎为多,瓷胎较少。在赣州窑的产品中,有一种划胎柳斗文点,釉鼓钉罐,是赣州窑独特的产品。
   
七、赣州文庙
   
文庙位于老城区的东南,现厚德路东段的北侧,是江西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立校址,属省级文保护单位。 该文庙在唐代时曾为紫极观,到宋代又改为大中祥符宫,于皇佑年间创立县学。文庙原占地约10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分三组,采用平行轴线方式布局。目前绝大部分建筑为清乾隆年间建造,均保存完好,主要有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魁星阁、节孝祠等等,其中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高达15米,气势宏伟,带有显著的赣南特色。
 八、慈云塔
   
文庙,位于老城区东南,厚德路东段的厚德小学院内,是古代慈云寺的附属建筑。塔身为青砖构筑,平面为正六边形,立面为九级,各层之间用砖叠涩出檐,并用砖雕装饰成梁柱和斗拱,塔身高度为42米,顶部安放有莲苞形塔刹。慈云塔建于北宋天三年间(10231032年),是赣南保存较好而又有绝对纪年铭文的珍贵古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夜话亭
   
夜话亭,位于江西赣州古城区东南,现厚德路的赣州市第一中学内。旁有一泉,相传南北朝刘宋元嘉年间(424-435年),一夕雷震,泉忽涌出,遂以太守廉取名廉泉。宋知军越履祥建廉泉亭。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贬官岭南,过虔州(今赣州),慕名造访当地名贤阳孝本,两人相处甚欢,游祥符宫,观廉泉并在此谈心至深夜和作诗。因此后人改廉泉亭为夜话亭。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撤亭建坊,额为章贡第一泉。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易坊为亭。额为光风霁月,并仍悬章贡第一泉匾于此。现在的夜话亭为新建,尚存乾隆濂溪书院山长吴湘皋刻的《苏阳二公夜话图》碑。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廉泉
   
廉泉和夜话亭为赣州市著名的古迹,现位于赣州第一中学校园内。  
   
廉泉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说在北宋绍圣年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惠州。路过赣州时,苏东坡拜访了当时著名的隐士阳孝本,两人很是投机,一同遍访当地名胜,在廉泉水边通宵长谈。苏东坡还赋诗道:水性故自清,不清或挠之。君看此廉泉,五色烂摩尼。后来人们在泉边建了夜话亭,在亭中竖了一块高2米多的石碑,上刻苏阳二公夜话图。这块石碑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