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阅读的孩子更聪明

发布者:王逸娟     所属单位:铜鼓县三都镇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2016-01-22    浏览数: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中国人的圣经《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大家都会背。

  孔夫子是中国人最崇拜的圣人,也是最伟大的老师,他教导过我们许多东西,但第一句话就是要我们好好读书,重视学习。所以教导子孙努力读书、努力学习,从古至今就是中国人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传统,在这一点上,全世界大概只有犹太人可以跟中国人相比。

  到今天,一般人谈起对子女的教育,重点也都还是摆在读书上,这虽然有点片面,但大体上还是对的。因为对于青少年而言,读书的确是一件最重要的事,读书不仅可以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还能学到做人、应世的根本道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替频繁,官办教育系统的州学、县学一直办得不好,连中央的国子学、太学都时兴时废,战国时代曾经非常繁盛的私人聚徒讲学,也由于社会动乱而趋于式微。这个时候,正值中国士族阶级兴起,于是教育的重心便由官学、私学转向家学。中国家庭,尤其是士人家庭,或者说读书人家庭,特别重视家学,今天我们讲的“家学渊源”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颜之推在《勉学》篇中反反复复告诫子孙,学习是人生的大事,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他到底在《勉学》篇中说了些什么呢?我想从中提取几个至今对我们还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来谈谈。

  一、任何人都要努力学习

  颜之推在《勉学》篇一开头就告诫子孙,无论什么人都要努力学习。他说:“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连皇帝都要勤奋读书,更何况我们一般的老百姓呢。)

  我记得阎崇年先生在讲到《康熙大帝》的时候,说康熙小时候读书非常努力,《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一段一段地读,一段一段地背,每段要读一百二十遍,背一百二十遍。阎先生是研究清史的专家,我想他说这个话应该是有根据的。一个人贵为天子,如此勤奋,如此努力,这不能不令我们敬佩,我自己读书就没有这么努力过。

  一个人无论出身于什么社会阶级,无论家庭背景如何,都必须努力学习、努力读书,没有人可以例外。出身于富贵家庭或知识分子家庭,自然具备比别人更好的先天优势,但如果自己不努力、不读书,长大了还是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优越的家庭地位也会跟着丧失。相反,如果一个人出身于贫贱家庭,父母没有文化,但自己得到了学习的机会,又肯努力向上,仍然可以变成一个饱学之士,家庭地位也会随之上升。所以,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其道理一部分就在这里。

  中国的传统社会,自秦朝以来,尤其是在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以后,社会阶级的流动性就比以往许多其他民族的社会都更大。科举制度下,一个人可以凭借天分与勤奋读书从平民登上仕途,提升自己与家庭的社会地位。现代社会,这个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今天,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基本上取决于他受教育的程度,这不需要多说。所以,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狠下工夫,好好读几年书,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实在极为必要。古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颜之推指出:“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为什么要吝惜几年勤奋学习的付出,而去承受一生的惭愧和屈辱呢!)

  这是对子孙的恳切告诫。我们今天做父母的也要这样教育子女,时时提醒他们,年轻时候是否努力读书,将决定他们一生的事业与荣辱。

  二、读书是立身之本

  颜之推认为,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只有把书读好是最靠得住的。

  这一点在社会剧变(比如改朝换代)时看得最清楚。颜之推出身于南朝的梁代,梁亡入北齐,北齐亡又入北周,隋代北周又入隋,一生经历了四个朝代。他亲眼看到在“朝事迁革”的时候,许多昔日的权贵子弟顿失父兄荫庇,自己又不学无术,无一技之长,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狼狈不堪。而那些曾经努力读书、肚子里有学问的人,则总可以找到事做,不至于沦为“小人”(“小人”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指非士族的平民百姓)。他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他因为学问好,所以虽然经历了四个朝代,却都有官做,而且官位清显。

  颜之推以自己的亲身见闻告诫子孙说:

  “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自从兵荒马乱以来,我见过不少俘虏,其中有些人虽然世世代代都是平民百姓,但由于读过《论语》《孝经》,还可以去当别人的老师;而另外有些人,即使是年代久远的世家大族子弟,由于不会动笔,结果没有一个不沦为种地养马的奴仆。由此看来,怎么能不勉励自己刻苦学习呢?如果腹中能够经常保有几百卷书籍,就是再过一千年也不会沦为低贱小人。)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