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方案

发布者:饶鑫     所属单位:进贤县第一中学     发布时间:2016-01-26    浏览数:0

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方案

1高中化学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内涵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动态过程,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从本质上而言,课程实施是一个行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将观念形态的课程转化为学生所接受的课程,从而实现课程内在的教育意义。一般而言,课程实施有3种取向,即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如果想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寻求一种唯一最佳的价值取向,那是不现实的,因为3种价值取向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适应的范围,也分别有着各自的局限性。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是将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观念形态课程转化为学生所接受的课程。这一过程既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编制者与化学课程实施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化学教师和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所谓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指在遵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的高中化学课程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要的实践过程。也就是说,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是另起炉灶,开发一门新课程,而是一个以学校为本,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为目的,创造性地实施化学新课程的动态过程。理解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概念,需要从以下2方面把握其特征。
  第一,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关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所有学校所有学生学习化学的共同要求(忠实取向)。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化学新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为依据,从而保证化学课程目标的更好实现;是通过对高中化学课程的改进来保证学生在基础学习水准上的相对同一性。
  第二,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关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情境性实践。这里的“校本”即“以校为本”,也就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为主体。情境性实践是指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需求对高中化学课程进行创造性加工和改造(调适取向),以及师生互动形成新的课程学习经验(创生取向)。
  2高中化学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策略
  2.I高中化学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外部支持
  2.1.1 国家要完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
  我国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呈现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如何检验学生是否学会了这些内容的评价指标。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一些教师最困惑的问题是对课程内容的深、广度难以把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例如,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的内容标准之一“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没有描述或设计怎样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学到或实现了这一内容的评价指标,这些内容都是传统课程中相当重要的内容,必修教材都涉及到了,但是教学要求的水平层次却发生了变化,而有的教师仍然有“越位”现象。在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一线教师没有深刻理解课标和教材对内容深、广度的要求,这是由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缺乏学生学习结果评价标准,它无疑会给化学新课程实施带来迷茫。为此,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标准应在课程标准有所体现。只有如此,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才能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广度,走出新课程实施的困境,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2.1.2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要加大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扶持
  首先,政府要增加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建设的投入。目前,高中化学新课程校本实施的制约因素之一是各地化学课程资源极其不平衡。少数发达地区,有的学校已经建立了基于传感技术的化学数字化实验室。而有的学校进行一次化学科学探究实验需要的仪器和药品,实验员的配备,都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公开课”体现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而平时上课难以体现新课程理念。
  这又表明化学课程实施取向与学校所具备的条件紧密相关。那种要求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纯粹是忠实取向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另一方面,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涉及了现代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如光谱类、色谱类、质谱类和电化学类。虽然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涉及的现代仪器分析的4大类仪器或方法,并不是要求学生都掌握,要求的程度是有区别的,但对于比色法、气相色谱法、电化学分析法,则要求能在具体的化学实验中加以运用。化学新课程实施客观上要求化学实验仪器和方法的更新,而许多中学离化学实验的现代化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地方政府要补偿对一些弱势中学的高中化学课程资源的投入,尤其要增加化学实验的经费,为高中化学课程校本化实施创造物质条件。
  其次,发挥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化学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领导作用。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新课程实施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地方教研员组织教师与专家共同研讨高中化学新课程校本化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对策。专家引领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最有效的是教师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即双方互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在专家启发下,教师将自己的感受或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继而形成观念。同时,地方教研员要精选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经验并编制案例,有效组织各学校间的校本化课程实施成功经验的分享和交流。
  再次,要促进高等师范院校与化学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互动合作。高师化学教学论的理论工作者,具有较为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和化学专业知识,为解决高中化学新课程校本化实施出现的问题,应提出问题解决的研究假设,深人中学教学现场,与一线教师合作,进行教学实验。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我国化学程序启发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的成功历史经验,即由高师化学教学论的理论研究者和中学一线化学教师合作,将国家化学教材改编为程序启发化学教材,相应地采用程序启发教学法教学,形成师范院校和中学基础教育的互动研究的模式。又如,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主持的“中国化学课程网”提供了远程交流平台,“高端备课”、“新课程远程研修在线研讨”等与化学新课程紧密联系。高中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使实验区的高中化学教师齐聚一堂,课程团队专家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实时对话,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观点,促进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2.2高中化学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内部运作
  2.2.1教学目标的校本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其体系建构有很大的相对性。教学目标的校本化是指教学目标要依据课标的根本性与兼顾学情的实际性而确立。依据课标的根本性是说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以化学课程标准作为首要和根本的依据,包括:在总体目标中寻找依据;在分类目标中寻找依据;在内容标准中寻找依据。兼顾学情的实际性是说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教学内容所实施对象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制定教学目标时的行为条件,要考虑本校的实际,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既要研究全体学生的共性,又要研究个别学生的差异。如“物质的量”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可从化学方程式量的关系分析为生长点,而面对化学方程式量的关系比较薄弱的班级学生来说,也可以质量为生长点。对此,教学目标可这样设计:(1)通过熟知的“质量”类比认识“物质的量”(包括符号、定义及其单位的符合、标准),能够比较“竹”与“m”(2)掌握”、NA和优之间的关系及相关计算方法,继而认识“物质的量”引入的必要性和自身的特殊性。
  2.2.2教学内容的校本化
  教学内容的校本化是指在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针对特定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教师有意识地对所授课程内容、教科书内容进行合并、改编与补充,先后顺序的调整等。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校本化要求教师基于对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领会和把握,超越对教材内容的机械传递,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教材,以生成丰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
  例如,主题是“硫、氮和可持续发展”,苏教版《化学1》教材设置了2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第二单元是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鉴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对环境影响的相似性,有的教师将这2部分内容合并,开发出“硫和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的专题课程,集中学习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及二氧化氮的性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这样的整合从化学社会性价值角度立意,以酸雨是如何形成的作为探究的线索学习这几种氧化物的性质,保持了硫元素和氮元素各自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上述教学内容的处理,实际上是将课程、教材、教学等不同的层面有机贯通,从而将专家制定的“理想的课程”转化为校本实施中的“实际的课程”。
  2.2.3教学方式的校本化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校本化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更新与变化。教学方式的校本化是指教学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学生学习需求与个性特点、教师自身个性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情境变化和学校或学校所在社区的资源条件等因素,从而形成的有效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在自身发展中个性的差异,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习惯、能力以及学习目的、态度、情感和意志品质等都会不同。基于因材施教、最近发展区和差异教育理论的高中化学分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就体现了教学方式的校本化特点。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选择讲解、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的组合,激发学生实践、探索、体验、求异、质疑的欲望和活力。
  2.2.4教学评价的校本化
  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是教学评价。不同的学校、不同社区、不同家庭,学生的整体化学科学素养也会有所不同。针对这样一个特点,化学教学评价应结合学校、社区、家庭的情况来进行,也就是所谓的校本化。教师要建立适合自己学校学生发展的化学评价体系,要结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要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笔试评价与实际操作评价相结合,观察、访谈与测试相结合;在评价的内容上,可以是教师观察日记、访谈记录、问卷调查,学生作业、学习笔记、测试成绩、作品(小论文、课题报告、调查报告、小制作)等。
  3高中化学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
  探索2005年9月开始,广东信宜二中(以下简称“我校”)充分利用湛江师范学院研制的微趔化学实验课程资源[8],创造性地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化学实验进行了改造和变革,实现了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3.1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优势资源
  我们利用的湛江师范学院研制的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符合科学原理,具有多功能性、实用性强、简易标准接口(非磨口),已获得3项国家专利[9]。每套微型化学实验仪器有12种共18件,设计的便携式微型仪器箱,只有相当饭盒的(24咖×12 cm×11cm)的大小,仪器组装简单、方便、易行,且精致、美观,能完成绝大部分中学化学实验,尤其适合气体的制备与性质一体化实验。
  我校毗邻湛江师范学院,有很好的地缘优势,是该校的实习基地。每年,许多化学实习生到我校实习,传播了微型化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而且,该校的化学教学论理论研究者亲自为我校化学教师开设微型化学实验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的校本培训,并进行现场教学示范课。由此,我校化学教师熟练地掌握了成套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技术,并且有2人以微型实验为主题参加广东省新课程中学化学优质课的评选并双双获得一等奖。师范院校与我校的“互动一建构”是化学新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重要保证。
  3.2让部分微型化学实验进入普通教室
  我校64个教学班,只有3间化学实验室,难于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求。我们使用的微型化学实验箱体积小,且表面积只占课桌表面积的11.2%。成套微型仪器中,微型气体发生器的容积10 mL,具支试管和小烧杯容积各为4 mL,小试管容积2 mL,实验盛液量一般不超过容器的一半。微型实验教学表明,一堂课每个学生50 mL水足够用,70人的班总用水量不超过4 L。课堂上每个学生准备1个盛纯净水,另1个盛废液的一次性饮水塑料杯。班里配有2个6 L的塑料桶,分别用于盛纯净水和回收废液。这样就解决了常规实验仪器下,普通教室里无法解决的供水、洗涤和废液回收的问题。同时,实验员将液体试剂用多用靼料滴管分装,固体试剂用加塞青霉素药瓶分装,课前分发给学生。这样,学生能在普通教室做实验,而且还可以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各种纸笔学习活动。
  3.3利用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和方法进行探究性教学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每个学生配备了一套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学生具备了自主探究的基本条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将常规试管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全部在微型小试管中进行,做到了仪器的微璎化,试剂的低浓度化,实现了以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高中化学新课程中有许多涉及气体性质的内容,常规化学实验是先制备和收集气体,再探究气体性质,药品用量大,实验时间长。我校学生使用微型气体发生器,即1个带有支管的U形管和1个底部有小孔的内套管组成,可以进行固体一固体、液体一固体、液体~液体反应制备气体,其用途广泛,可用于制取Hz、C02、C0、H2S、S02、N0、N02、HCl、C12、HC三CH、CH2=CH。、N:、NH。等多种气体。如果同时将U形管和V形侧泡反应管组合可以实现气体的制取及其系列性质实验一体化,如C12、S02、CHz—CH2的制取和性质实验,蔗糖与浓硫酸反应及产物检验一体化微型实验等。与常规化学实验相比,这种优化组合设计方法提高了实验探究教学的效率,是化学课程实施调适取向的表现。
  3.4运用微型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实验创新设计
  我校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微型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实验创新设计,体现了化学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它主要从2方面人手。其一,原型启发,即依据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常规实验装置,要求学生使用微型化学实验实现常规实验的功能。例如,教师演示蒸馏实验装置后,要求学生如何运用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实现蒸馏实验?有的学生设计出微型仪器的蒸馏装置。其二,问题解决,即对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有关知识点,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微型化学实验探究。例如,如何检验碘升华,遇淀粉变蓝和易溶于有机溶剂等性质,有的学生设计出碘的升华及性质检验微型实验(创新设计)。这一微型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试剂用量少,克服了现行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碘升华实验的弊端,同时实现其性质的检验,符合定性实验的要求,有利于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4结语
  我校师生利用微型化学实验,突破了本校实验资源不足的瓶颈,创造性地处理教科书中的化学实验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方式的校本化,建构出化学知识新体系,彰显了化学课程目标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相统一的动态过程。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减少了国家理想课程与学校实际课程的“落差”,促进了学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凸显了学校绿色化学教育的特征。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