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学感悟

发布者:胡美青     所属单位:南昌外国语高新学校     发布时间:2016-02-16    浏览数:0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程改革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着。当我初次接触课改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对于课改不能准确地把握尺度,或逡巡不前,或矫枉过正。今年,我主动承担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决定从源头做起,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一年以来,我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课程培训。并通过互联网、教育理论专刊等途径积极接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努力学习新课程理论。观摩优质教学课,并汲取精华,学以致用。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认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撰写教学论文,大胆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一节课中,让自己的课堂彰显活力灵动,放飞浪漫的诗情,充实睿智的感情,激发豪迈的胸襟……

    一、课堂教学要有趣味性

一年级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折点,孩子感性多于理性,对于一切事物偏重于主观认识。就在我刚刚开始教学拼音时,那真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孩子不是茫然就是乱动,根本是你我两重天,后来我慢慢发现,只要顺着儿童的思维,运用儿童的语言,创设巧妙的情景,孩子便会兴趣盎然。在教学中,我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一些具体的场景与氛围,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表演,绘画,音乐,激励等手段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拼音时我教孩子“韵母口型操”,将声调称为“大哥,二哥......”把韵母“ai”发音时“a”到“i”的口型快速滑动称为“滑板车”;用“找朋友”、“开火车”、“打电话”、“猜谜语”、“讲故事”、“编歌诀”等活动进行识字教学;在课前和他们做游戏,比如:“看谁反应快”的拍手游戏,“看口型,猜一猜”的猜字游戏;在课间有时还说一说与课文有关的儿歌等等。

    二、教给孩子方法,培养孩子能力

    语文教学无论如何改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然是孩子必须掌握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固然重要,但语文的工具性也不可忽视。

 1、教会孩子识字方法,让孩子会学

    一年级孩子重点就是识字,识字既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时不仅培养孩子们的识字兴趣,还教给他们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第一学期通常我会教他们用“形象记忆法”在识记象形字时,我画出相对应的简笔画,把抽象的汉字形象化,孩子很快就能记住这些字。如学习“春”时,根据经验,我知道孩子们不容易记住这几个字,于是准备帮帮他们。学“春”时,我问孩子们:“日就是太阳,太阳出来了,天气很暖和,很多人(用“三”表示)都出来玩了,是什么季节?”就把“春”分成了“日、三、人”三个部分,通过理解进行识记。又如:在识记“流”时,我几笔画出一条弯弯的河,加上夸张的手势告诉孩子们:河里的水(指氵)在哗哗地流动,有时是直的,有时是斜的,有时还会拐弯(指右下部分),这就是流水的“流”。这样就形象地利用“流“的氵和右下部分读准了字音,记住了字形。像这样将字通过形象的分析、组合,既能使孩子很快识记生字,又能掌握字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学期汉字中的形声字占了多数,因此掌握好这类字的造字规律将对今后提高生字的识记效率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形声字有两部分组成: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教学时,要将汉字音、形、义三者结合起来识记。如教学“良、浪、娘、粮”,告诉孩子们“良”是声旁,所以这几个字的韵母都是后鼻韵母ang, “浪”跟水有关,部首是三点水旁,“娘”是女性,部首是“女”旁,“粮”是粮食如大米,所以部首是“米”旁。同时“狠”和“狼”也是孩子们非常容易混淆的字,我就让孩子观察:凡是有“艮”的字,它们的韵母多是前鼻韵母en,所以“狠”的读音就应该是hěn,狼的读音就应该“láng”。运用这种方法能使孩子牢固建立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提高识记效率。我还引导孩子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字谜”,加深他们对形声字构字规律的认识,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经常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课堂上总会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可以说给大家听吗?”于是,奇思妙想涌动而出,如:“鸥:小鸟在工业园区小学的上空飞来飞去。”“晒:西瓜在太阳下晒肚皮”“办:一个大力士提了两桶水”孩子识字的兴趣被激发,识字也不在枯燥无味。除此之外我还要求孩子在生活中识字,课外阅读识字。

2、抓住一切契机锻炼孩子的说话能力

    说话能力的培养是训练口语的表达,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由于一年级孩子刚刚接触口语训练,说话过于生活化,所以每次孩子回答问题我总会说“把句子说完整”。每学一篇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我基本都要求孩子编成课本剧分角色表演。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发展了孩子的表演才能,而且使孩子更近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孩子口头表达能力。有时我利用听录音或听老师朗读短文,培养了孩子的说话能力。例如;我在朗读一段短文后,要求孩子说一说自己听到了什么,不需要准确无误,只是在每一次的训练中培养孩子的听话能力,记忆力和说话能力。还可利用教材插图为内容,培养孩子说话能力。我经常以插图为内容引导孩子观察,使孩子成为“画中人”,同时用相关的问题激起孩子说话的兴趣,以发展孩子的语言。如“春天来了”的插图,我引导孩子观察:图画上都有什么?孩子答:“桃花、枝条、小蜜蜂、蝴蝶、几个放风筝的孩子……”回答当然不够生动,于是我又问“什么样的桃花?”孩子们么上反应“鲜艳的桃花,漂亮的桃花,嫩绿的枝条......”接着我友让孩子将它们连成一段话。并说出简单的模式,“春天来了,什么怎么样了,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你觉得春天怎么样?”这样孩子很快就说出了一段不错的话。说话的能力与写作技巧不知不觉得到了培养。

3、充分体现朗读技能的训练,读中感悟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朗朗,读书时间不够,读书次数和阅读量都不够,语言的吸收和积累太少,这必然影响到孩子的表达。小孩子善于模仿,范读对于提高孩子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因此,我平时和备课时要多朗读几遍课文,力求语音准确,富有感情。在示范朗读前,对孩子要提出明确要求,以提高示范朗读的效果。如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我朗读时,可要求孩子带着“小画家们画了什么画”这个问题,仔细听,辨析教师朗读时,哪些词读重音,并用“.”标出来,同时引导孩子琢磨重音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这样,既训练了听力,又达到了理解课文内容和指导朗读的目的。

    有时我还运用情景指导朗读,以激发孩子朗读的热情。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去品味,去欣赏这些情景,从而接受教育,学会朗读。如《小竹排》一文,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如《松鼠和松果》这篇课文中,让孩子体验:“如果光摘松果,不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一棵松树也没有了!”会是一种怎么样的情况呢?孩子充分展开了自己的想想“到处都是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棵草”“小松鼠们没有了吃的,没有了家很可怜的。”结合他们的发言,展示荒芜的山头图片,孩子更是倒抽一口气,那情景之下,对“一棵松树也没有了”的体会,对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的同情之情油然而生,情感朗读自然到位。

    小孩子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所以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谈们之间的点评,让他们读与点评中初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不断提高朗读能力。

 三、教师“平等中的首席”地位,使适时的引导点拨成为点睛之笔

    让课堂充满着精神的唤醒。实践证明:我们的课堂教堂,只要有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实现师生的相互沟通、影响、补充。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平等对话”意识,从真正意义上让课堂充满“精神的唤醒”。当然,孩子有着个性的思想,如何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彰显呢?在教学中我总是用“谁来做在们的小老师”,“x老师表现的怎么样?”“没关系的,再试试……”自己要充分当好“导演”角色,以自已的智慧启迪孩子的思维,让孩子走上讲台,走向前台,把大量课堂的时间让给孩子,真正成为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需要注意是的,“导演”的眼光必须是变化的,必须把关爱洒向每一个孩子,坚信孩子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要有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对待孩子“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宽容和理解,让孩子即使在失败的探究过程中仍然能获得愉悦的体验,从而对学习保持着永远的热情。还有“老师今天可笨了,谁来帮帮我呢?”“最美的xx在那里?”“你太棒了,老师都没有想到……”之类的语言让孩子常常体验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和百感交集,学会发自内心的欣赏孩子观点。从心底里确信”我的孩子充满智慧”。只有欣赏和信任的课堂,孩子才会畅所欲言,才能使教学活动进入一种平等对话、涌动着激情、富于诗情画意、充满生命活力的境界。

四、教师以身作则,使孩子“亲其师而信其道”。

常言道“言教不如身教”,在语文课堂上我想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教师的示范二字。课堂上恰到好处的示范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我经常把自己的目光、动作等"体态语言"作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用它们吸引孩子注意力,使之不分心。不管是读儿歌,听音乐,做游戏,我总是与他们一同体验,将自己的激情与快乐传染给每一位孩子,让自己的课堂时时处处体现活力,激情,睿智,和谐。

其实教学语言也可让语文课堂尽显风采。所以我在读书喜欢变换节奏,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把重要内容的表达速度放慢或有意重复,以引起孩子注意。当孩子注意力分散时,我故意放低声音,并提醒他们看谁能听清楚,这时孩子的注意力马上被"牵"回来。另外,课堂上我从不随意妄为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及时出现意外情况,也是快速处理,谨防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总之,灵动活力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首先乐在其中,这样才可使孩子“亲其师信其道”。
语文教学,艺海茫茫,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除了自身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精湛的朗读技艺,激情的课堂语言,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明白“一杯水和一桶水”的道理,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为自己不断注入清澈活水,让思想积极活跃,胸襟开明宽阔。在教中学,学中教,真正体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