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8班简报

发布者:曾湖贤     发布时间:2015-11-30    浏览数:0

 

2015121

2015-2016学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全员远程培训

主编:曾湖贤                  

教师怎样做才能成为教育家

 顾明远

  为什么要提倡教育家办学?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进

  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的教育仍然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适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因此,深化教育改革是全社会共同心声,《纲要》第一项体制改革就是进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因此,要大力提倡教育家办学。

  让全社会都来尊重教师

  教育是有规律的,尊重规律办学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会贻误青少年的成长。教师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担任的,教师是一门专业的职业。很多教师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一大批人才,而且有教育思想,有自己的教育风格,这就是教育家。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长期以来教师不被社会所重视,说到科学家、艺术家都觉得很崇高,一说到教师都觉得很平凡。教师辛辛苦苦工作一辈子,还不是教育家,这不太公平。提倡教育家办学第一个意义就是让全社会尊重教师。

  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教育家?

  教育家不能泛化

  一说起教育家,我们就会想起中国的孔子、韩愈、朱熹、蔡元培、陶行知,西方的柏拉图、苏格拉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等,我国有1200多万教师,为什么说不出谁是教育家呢?一是我们缺乏既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又有付诸实践的影响全局的教育家。现在教育工作者分为两种:一种是教育工作实践者,他们辛勤工作在第一线,但很少有理论的创新。另一种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很少参与教育实践。这两种人都有些缺陷。二是我们把教育家看得太高,标准太严。三是我们对优秀教师的经验总结、宣传不够,许多优秀教师既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又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但是大家不知道。

  教育家的三条标准

  一要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热爱教育,热爱孩子,一辈子献身于教育事业,把教育作为一个毕生的事业。二要在工作中肯于钻研,敢于创新,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和思想体系。三要工作出色,经验丰富,有自己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被广大教师所公认。

怎样才能成为教育家?

  要以育人为本

  作为一位教育家,包括作为一名教师,要认识教育职业的特点。首先,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而不是无生命的物质。第二,内容是传授知识,是育人,是帮助儿童成长,培养学生的心灵,要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第三,职业的手段不同。我们不是用工具,而是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品德和智慧影响他们。别的职业都要有工具,医生要有听诊器,要有手术刀,唯独教师不要这些。孔子当老师的时候什么都没有,连书本都没有,却培养了三千多名学子,靠的是知识、智慧、人格。

  要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

  有些教师只喜欢学习好的学生,认为学习好的才能成才;学习差一点的学生就不能成才,就不喜欢。一些学校校庆都是宣传校友里出了多少科学家,多少名人,普通劳动者就不是你的校友了?香港大学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为一个文化不高、一辈子做清洁工的老太太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人才观不是天才观。凡是有社会责任感、勤奋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都是人才。三好生的评选出现很多弊端,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不要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孩子的发展是曲线的,不是一辈子一直就是好学生,也不是一辈子都是差学生。媒体曾报道,有一所学校夏令营,把学生分三等: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优等生吃饭,差等生伺候。这是一种侮辱人格的反教育行为,这个孩子长大了对学校能热爱吗?对教师能热爱吗?

  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纲要》提出,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我认为这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人人学奥数是最不公平的教育,奥数只适合于少数对数学有天赋的学生,人人都学就扼杀了其他的才能。

  我的教育信条:一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二是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培养创新人才,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兴趣和爱好,教师就要担心他将来成为一个平平庸庸的人。

  当前教育有很大的弊端就是学生被教育、被学习。以生为本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高中为什么要提倡多样化?为什么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有选择。有些地方把选修课又变成了必修课,又用考试来规范学生选课,这完全违背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提倡探究性学习

  过去毛泽东主席讲要培养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应该加两句,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一个美国华裔学生写了一本书叫《我在美国上中学》,书上介绍美国的课程很有创意,比如九年级历史课,教师要学生制作历史事件表,就历史人物专访、查找讣告、撰写颂文,观看一部历史电影并加以评论等,两个月完成。这位华裔学生选择东方战争作为课题,访问陈纳德,看的陈纳德传记,写的是宋庆龄的颂文……学生不仅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而且培养了搜集信息、检索文献的能力,这都值得我们借鉴。

  ◆“天梯之上也有教育家

  作为教师来讲,最重要的是要上好每节课,教育好每一个学生,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就能真正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家不光是有理论,还有一种教育家就是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克服了很多特殊困难,成就了一批学生。虽然这个贡献不一定说很大,但是在这个领域里面,给我们树立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有本书名叫《天梯之上》,我非常感动,看了都要掉眼泪。介绍一位夫妇在四川山区的山顶上办了一所小学,就是这么一个毛草棚,几十户人家,十几个学生。他去了以后把学校盖起来,不仅这个村子里面的学生能够上学,而且山下的孩子也到那里去上学。学生上学要走很多山路,还要爬天梯,这个老师保护他们一个一个爬上去。他从教19年,2009年是百名感动人物之一,公布以后,大家热心捐钱,现在建了铁梯,盖了校舍,有很多学生。他的妻子开始不是老师,因为孩子增多了,他把妻子也动员上去,也在山区里面干了十几年。这样的教师非常感动人,我看也可以算得上是教育家。

截止11.30为止,班级学员数189人,学员学习热情很高,积极学习,提交研修作业。目前,还有部分学员未提交研修作业,希望尽早完成学习,并提交作业。

静 摩 擦 力 的 教 学

内容摘要: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的分析设计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方式来组织教学。本文以“静摩擦力的教学”为课题,以新课程背景下的“问题的解决”方式做出教学设计,以期从教学实践中寻找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一.问题的产生:

一次校内关于“静摩擦力”的教学研究课,在听课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低落,学习的效果不很理想。课后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许多学生反映到“静摩擦力”的概念很抽象,较难理解,对静摩擦力问题的分析觉得无所适从。

静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也是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难点。在重力、弹力、摩擦力三种性质的力的教学中,学生最难理解和分析的力就是摩擦力了。因为它总是静静地产生,默默地存在,静摩擦现象虽然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存在,但却常常被其他现象所掩盖,使得初学物理的人往往对它视而不见,难以察觉它的存在。

二.   问题分析:

学生之所以对静摩擦力的学习觉得困难,究其原因:高一的学生所具备的力学知识很有限,而对静摩擦力的学习中,不仅要运用到运动的相对性、受力分析、物体的受力平衡,而且有时还需要牛顿运动定律,甚至还涉及到力合成和分解;其次,对静摩擦力方向的分析中,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难以想象两个相对静止而又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接触面间的情况。通常采用物体受力平衡的分析,来得到静摩擦力的方向,这种方法是纯理论的,学生难有直观感受,因而学生在静摩擦力分析中时常觉得困或。另外,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还表现为不确定的特性,甚至发生突变,分析时要将物体的受力情况与物体所处的状态相结合考虑,但高一的学生还不具有这种思维能力,所以在学习中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障碍。

三.教学的设计

 新课程强调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静摩擦力”的教学的宜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摩擦力概念及其相关规律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获得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1.让学生感知活动构建摩擦力的概念

摩擦力概念教学的完成是高中物理中有关摩擦力教学整个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但是这一步只是摩擦力教学过程的开始。新课程要求学生体会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那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建立摩擦力的概念呢?教师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去探究。

课堂实践:

  把玻璃珠子放在烧杯里,请学生分别用塑料筷子和木筷子夹玻璃珠子,看谁夹的多。

  用手掌心压紧桌面,稍微用力向前推,但保持手与桌面相对静止。

接着让学生讲述自己对摩擦力认识,然后由同学们讨论从而建立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的条件。

 

2.创设实验问题情境探究静摩擦力方向

静摩擦力概念建立以后,静摩擦力的方向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静摩擦力的方向的教学,关键是要突破相对运动趋势的概念,这个概念非常的抽象,学生初学觉得难度很大。教师可创设实验问题情境来体验和观察相对运动趋势,教师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如图所示,在平板上放一块纱布(增大摩擦),把一面有毛的木板刷放在砂布上,且使木板刷的长毛跟砂布接触,沿水平向右方向拉动木板刷,让学生观察木板刷的长毛发生了形变的情况。随后让学生回答: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如何?你观察到了相对运动趋势吗?学生往往较难回答后一个问题。

 此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探究:当我们需要判断某一接触面是否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保持所有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假设这个接触面变为光滑,如果仍然能保持接触面的相对静止,则原来静止时就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如果变为光滑后,两接触面相对滑动起来,说明原来静止时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之所以没有相对运动,就是因为被静摩擦力给“卡”住了,也就是说,原来存在着静摩擦力。

假设接触面变为光滑后物体在接触面的运动方向,就是原来静止时的运动趋势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跟这个方向相反。

然后播放演示静摩擦力方向的视频,让学生对静摩擦力方向的特征的了解更加形象、直观。

3.对静摩擦力大小的教学创新探究

先让学生体验实验:用细线水平拉滑块,在水平细线拉力作用下有向右滑动的趋势,但没有滑动。然后逐渐增大水平拉力,直到滑块滑动。

设问1:静摩擦力如何变化?

设问2:静摩擦力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大呢?

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不难得出结论,但是这一限度即最大静摩擦力是多少,有什么规律,由于无法定格观察,学生对这一教学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以往是用弹簧称来研究,即在弹簧称上放一红色纸条以显示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在弹簧称上的读数位置,但这也无法记录静摩擦力大小变化的整个过程。因此,如果这个实验改用力传感器来研究,就可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其实验装置原理如上图所示。

慢慢地施加力,直到抽动木块下面的木板,这一过程通过Dislab系统由计算机处理后可得到如图所示的Ft图象。

根据图像引导学生分析:滑动前,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增大而增大,但有一个限度,即最大静摩擦力的存在;拉动以后,摩擦力变小了,即变成了滑动摩擦力;由右图还可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比滑动摩擦力大。

假设最大静摩擦力为Fmax:则静摩擦力F大小在0Fmax之间,即0FFmax

显然,这比传统教学相比有很大的优点,因为这一过程形象直观地全部展现在了学生面前。

4巩固摩擦力概念,运用摩擦力解决有关问题

 深化巩固摩擦力概念是摩擦力知识形成的重要教学程序,它可以使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牢牢保持在记忆里,并顺利应用摩擦力解决有关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1)应用摩擦力解释生活现象,教师指导学生列举生活实例。比如:摩擦力是阻力的生活现象,摩擦力是动力生活现象。同时引导学生说说生活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少有害摩擦的例子。从而得出: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有的摩擦是有益的,有的摩擦是有害的。(2)利用习题加深学生对摩擦力应用的理解,一个好的物理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新课程要求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必须完成适量的习题,通过习题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摩擦力也不例外。所以要完成摩擦力的适当习题,那么教师在习题的选择上要注意习题的基础性、灵活性、探究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问题的反思

在本节的摩擦力教学时要全面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摩擦力概念的建立过程,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想,使学生树立科学态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首先注意从实验的设计、改进和应用人手,为保证地完成教学任务提供可靠的条件.在总体上,注意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循序渐进地从演示设疑、定项观察、分步研究、加深体验去安排一组顺序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为突破口,并融合讲授中的分析点拨、归纳综合等常用的教学方法,使其有力地为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服务.注意对传统的研究静摩擦力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使演示的关键现象更直观鲜明,便于从实验现象导出结论。同时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辅之以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清晰的观察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通过观察分析出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就是使物体刚好滑动时的推力或拉力.另外,静摩擦力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问题的设计层次要落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内,要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处于顺利、流畅、活跃的氛围之中。

推荐理由:这份作业能够较好地解决静摩擦力的问题,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时代的发展

发布者:杨楼绪     所属单位:安义中学     发布时间:2015-11-20    浏览数:10

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社会的人文环境影响了这一代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才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请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此问题:
1.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
3.教师的以身作则方面的表率;
4.爱心和责任的体现。

2017年以后江西高一学生如何学物理

发布者:周能影     发布时间:2015-10-20     浏览数:4022 精华

2017年以后江西高一学生如何学物理。

     研修,是一种学习,是一种探讨,是一种态度。

     通过研修,向专家学者学习;足不出户,与大家交流。有所思,有所得,教学中的疑惑,教学中的思考,说出来,写上去,“一石激起千层浪”泛起的层层涟漪,总会在我们心中激起朵朵浪花。

     第二次辅导,第一次编简报,拙劣之处,请海涵。

附件

  • 学科简报.doc     下载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