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常态下的音乐课

发布者:贺昉     发布时间:2015-10-22     浏览数:0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孩子们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喜欢上公开课。在公开课上,老师们竭尽所能地吹拉弹唱加蹦跳,课堂上热闹纷呈,所以孩子们都爱上公开课,可无奈的是:这些课看着容易学着难啊,你说跳一节课已满头大汗了,如果是在平时几节课连上该怎么办呀?孩子们上得最多的还是常态下的课,像家常便饭那样普遍的“家常课”。而国培学习就是立足于常态课,告诉我们怎样使自己的常态课赢得孩子们的喜爱,让孩子们喜欢上常态下的音乐课。以下我总结了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就要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和交流合作,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情境及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现。①以故事导入情景导入是新课的开端,也是新授课的定调所在。如果能运用有声有色、有情有趣、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就能唤起学生爱学的激情。②以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利用图画再现教材情境,实际上就是把歌曲内容形象化,在用图画再现情境时,需要教师加以指点、启发、描述,以主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从而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③以角色扮演体验情境 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歌曲中的角色就是同学们自己。这样,孩子们对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了内心体验;而运用了表演,使歌曲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罩上了情感色彩,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高兴,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而且富有戏剧性,学生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很自然的结果。

二、培养创新精神,形成课堂的亮点

1、运用肢体语言教课,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肢体语言属于非言语性的语言,是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变化和体位变化而构成的一个视像符号系统,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虽然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有时它可以起到文字语言无法表达的效果。它既能表达情感,表达态度,又能引发人的形象思维。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合理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感,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和审美情趣。通过身体的律动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思,从而达到与学生理解作品。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歌表演与律动相结合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在音乐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寓教于乐,对于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也是一个重要途径。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上好音乐的入门课,应根据学生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观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每首歌曲都编成律动,教律动时,打破以往“教师编,学生做”的模式,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通过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在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这既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也利于良好个性的培养。 我们要灵活机智地把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一改以往一节课“一唱到底”的教学方法,运用“听、唱、演、练、奏、跳、写、画”等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在这些活动中,让学生不是学会音乐,而是会学音乐.

    一堂好课,就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那样令人心旷神怡,像观赏一幅名画,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袅袅不绝;像品味龙井茶,回味无穷…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