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

发布者:黄扬清     发布时间:2015-10-27     浏览数:0

“实践与综合运用”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其目的是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活动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这与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重要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通过内容、方法、环境等方面的改革,在学习内容上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从教学方法上提供了保证,使学生有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有表达自己想法和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研究教学新模式。
基于以上这些理解,本人对这一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探索。下面,根据本人的理解和实践,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谈一些想法。
第一,要明确综合实践课程的两个立足点:
(一)课程的综合性
所谓的“综合”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指把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综合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程各个分立,这是不得已办法,”“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各个分立的课程能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构成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生活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它强调淡化学科界限,以学生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为学生综合应用学科知识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可以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实践的能力。所以,一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不必拘泥于仅仅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还可以把学习研究的触角延伸到课堂以外,调动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累积起来的综合素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灵魂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对知识记得很“熟”,却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学习只做到了单向的内化建构,而忽视了逆向的外化于物,这显然是一种无效的学习。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设立,就是将这一先进的学习理论实施于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与数学活动教学有联系也有区别;数学活动教学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思维方法。而综合实践活动则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也就是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离不开学生的实践。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 让学生从做中学”。因此,数学实践课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事物,尽量感知事物,从中发现问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在学习统计初步认识时,安排一节实践课。课前,让孩子们统计一下20分钟内校门经过的车辆。这是课前的实践活动,课上运用这些数据制订统计表和条形图。课上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夹球游戏,再把游戏结果制成统计表和条形图。总之,实践课课前可以有一定的实践活动,课上也要安排适当的动手活动。
第二,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应注重以下原则:
(一)以学科为中心的原则: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立足综合性、着眼实践性的同时,还要重点突出数学性。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应落脚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所以要以数学问题解决与探究组织活动,即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问题。因为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得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使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它概念的发现,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二)以开放性的原则
综合性的学习探究活动,必须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活动,包涵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的开放,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英国教育家萨德勒认为:“学校以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以内的事情更为重要。”可以说实践活动是课本知识的延续,学生可以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通过查阅资料、参观、调查,增加许多课本学不到的知识。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在室内进行,而且可以在室外、校外进行,广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社会、家庭作为活动的空间,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主动与他人交往,获得最新信息,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扩大了数学教育的空间,充分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能帮助他们提高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对于扩大自由探索的空间,开拓视野大有益处。
二是学习方式的开放,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例如探究:下水道为何通常做成圆柱形而不是长方体形或正方体形?先组织学生到环卫设计部门和施工现场参观考察,并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个圆柱形涵洞的长度和直径,计算其体积和表面积;再让学生合作讨论展示交流,最后评选最佳设计方案。这样的活动综合了测量、绘图、计算以及如何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比较选择,增强了学生的策略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主体性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教师在设计数学活动时: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过教师适当的指导,自我决定活动内容、安排活动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使学生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自我评价活动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价。二、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务必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区别,在不影响群体活动的情况下,根据他们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内容、形式进行,做到既有群众性的共性活动,又有培养“尖子”特长的个性活动,允许学生在起步上不同,在发展上不受限制。要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因材施教,个别指导,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前提下,适量适度地开展,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各扬所长,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要允许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应在活动中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给学生以指点、提示、帮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设计具体活动的目标时,必然要考虑参与此项活动的学生的特点,由此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具有个性化的目标,使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有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
第三,具体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几个要点:
(一)善于设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通过设问来引导学生的课堂实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去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让他们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虽然学生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发现问题解决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注重实践性,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礼品盒,在制作前的材料准备、制作的过程中就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性质掌握其中。不仅体验的深刻、而且学的到位。又如:学生在学完平面面积计算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家对客厅、厨房、卧室等动手实践操作进行了测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会计算规则的图形,碰到障碍物时会想办法进行线段的平移,得以顺利地解决,同时当碰到有些不规则的客厅,会利用解决组合图形的分、割等思想方法灵活转化。
(三)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即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一开始就像一只“领头雁”,教师“讲”,学生“听”以这样单一地方式来传递问题的答案。而在综合实践课中,我们要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我们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遇到难处,教师只是合理,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决不以教代学。所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的求异、求新思维:
如,在学习了圆和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我是小小设计师”。首先,从各种资料中选取了一些设计比较精美的花圃、校园、公园等的平面图,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然后提出要求:如果重新设计美化我们的校园,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创意吗?请利用我们学过的各种优美的图形,适当的安排,将你的设计用简易的图纸表达出来。你可以和同学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学生在充分讨论之后,适当分工,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动起来了,有的在积极讨论,有的在出谋划策,有的在谋篇布局……草稿好了之后,学生又进行了修改,有的学生考虑到了美观性,有的学生考虑到了实用性,有的学生甚至考虑到了实施的难易程度……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进行,一定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把数学同其它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自觉的应用数学,使用数学。同时教师还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过程,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