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的困惑

发布者:黄小丽     发布时间:2016-01-03     浏览数:3 置顶

正如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新课程的改革之路也必将遇到种种困惑与挑战,理智反思可以使我们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馈,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从教学的实效性来说:在新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形式化使教学的有效性受到质疑。教学行为的形式化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有:把“对话”变成简单化的“回答”;课堂上有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但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等等。同时,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得不恰当也容易导致教学行为的形式化。在这样得课堂上,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失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却教学真正的价值,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却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的职责,这是导致思想政治课堂低效或无效的根本原因。解决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因此,如何增强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问题应是教师们下一步探索的重点。

(二)从教师本身而言,要真正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乃至颠覆自己的传统教学模式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走上讲台到今天,已经根深蒂固在头脑中形成的观念要彻底改变,谈何容易?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走回头路的现象,当然,现在处于改革的探索中,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要推进新课程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关键是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要理解新课标,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掌握先进教学技术等。

(三)从时间上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相当困难,要准备一节课的内容和材料,往往需要花好几节课的时间,学生时间上的冲突对新课改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有时难免会顾此失彼,上好了一堂课却砸掉了另一堂课。因此,如果不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片面地、机械地认为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得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容易造成无需探究的偏要去探究,或人为地拔高探究,从而导致教学进度大大滞后,教学任务无法按计划完成。

(四)从最终地检查来说,在新课程理念下,如果完全摒弃书面考试而产生不能正确看待书面考试地心理,这样容易造成淡化三维目标地落实,或产生对新课改的抵触心理。因此,学生还是要参加考试,平时的表现再好,平时的考核全部是优,最后高考压在那儿,即使高一学生不高考,但毕竟还有统考,平时的实践中也不止一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气氛活跃的课堂往往在考试中考砸了。因此,考试模式不变,评价的最终标准不变,新课改的前景还是堪忧的。

(五)从评价老师的机制来说,历来评价老师都是学生的成绩,即使课上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你,最后如果没有成绩,原本喜欢你得学生也会背叛你。因此,面对新课改和成绩评定这对矛盾,老师如履薄冰,陷入两难。

问题的产生始终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需要勇气,更需要创新。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真谛在于创新。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稳步推进新课程,必须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从学校内部看,要缓解上述矛盾,主要的出路在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教学状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途径共同解决。以下围绕这几个方面谈谈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一、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全新的教学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教师们按照统一的课程来教学,使用统一的课程来上课,学生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去接受老师们“塞”给他们的知识,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事先规定和设计好的,有板有眼,井井有条,甚至每个环节需要几分钟,也要分配得准确无误。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被“设计”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与老师配合得尤为“默契”,因此教学任务也得以“圆满”完成。但这种“默契”是毫无生气的“表面现象”,“圆满”是虚假不实的“一团和气”。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脉搏。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一年来的新课程实践中,我们的观念在不断的变化,体现在上课中,过去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现在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学”,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新课程,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

二、树立“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全新的教师观

过去我们理解课堂教师是权威,学生只能服从,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亦步亦趋。不仅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即使有,学生也不敢提,在课堂上,教师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的那“一桶水”的知识倒入学生的杯子中,希望能给学生“一杯水”。新课程实施后,课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再把学生当成装载知识的容器和知识的收购站,而是鼓励学生、带领学生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大海的能力,学生得到的不再是“一杯水”,他们每一个都可以拥有一片海洋。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演奏主旋律的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性、差异性和整体性”全新的学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教学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对学习的自觉、自动、自我追究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教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要尊重了解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因此,寻求一种能够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显得尤为迫切。而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我们从以往孤立封闭的教学系统中解放出来,把教育教学放在它须臾不能脱离的人类社会的现实世界里重新考察和定位,从而恢复教育在我们整个人类活动中本来的位置和意义。

四、注重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准确把握教材。

课改的稳步推进不仅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更要稳定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容量与课时的矛盾,首先取决于我们对教材知识的把握和处理。这就要求重视教学设计,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内,教学设计中最简单的就是一课一课地进行设计,而优秀的教师总是要对内容进行重组而进行大单元的、相对完整的设计,实现内容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系。新课程的模块内容不是线性的单一线索,而是立体网状的综合体。因此,在模块课程背景下,一课一课地进行教学设计,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不可能的。于是,在某一模块的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须要把握模块整体的内容,还要认真考虑本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横向的或纵向的联系,因此,对模块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是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重视整体性的教学设计,有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以及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基于此,笔者主张:

1.重视学习目标设计。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存在一个落差,即课标表述的弹性、原则性、选择性与课堂教学的具体性、操作性和确定性的矛盾。因此,教学设计中要把课程标准“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此来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学业成绩的评价。比如: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识记文化的含义;初步理解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了解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结合实例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理解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能够发现社会生活的文化价值;从各种文化现象中提炼文化的精神内核,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在一系列的观察、举例、比较和讨论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区别范畴的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学会赏析多样文化,初步体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认识到文化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文化自觉。

上述目标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层次,既体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要求,又体现了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理念。

2.重视对课本教学内容的重组。教材是教学的范本,更是实施新课标的工具和载体。与旧教材相比,我们过去认为的重点知识,新教材要么体现,要么淡化,要么分散处理。如果求稳为上,按照旧的知识体系去教新教材,什么知识都放心不下,肯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选择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我们认为必需依据新的标准确定教材的重点和主干知识,而不是抓住旧的教材知识体系在新教材上“添砖加瓦”。这个新的标准就是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淡化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知识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课程定位。教师要充分调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注重根据课标内容目标和要求,按照以大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对高中思想政治实验教材进行删减、补充、延伸,合理重组教学内容,以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注重使用当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案例和素材,体现时代性,将重要概念、原理、观点等理论教学内容与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已有经验紧密联系和有效融合起来,以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模块。

3.重视“以问题为引导、体验为中心”的情境设计。这是“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基础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理念的重要表现,也是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情境设计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真正体现从生活逻辑到知识逻辑,不要简单地照搬书上的素材,也不仅仅是用生活的例子来印证书本的结论。比如,在讲“多变的价格”这一课时,我们选择了油价的波动这一经济现象,而没有机械照搬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设计。油价的波动牵动中国经济的神经,选择这一现象作情境,贴近生活,为学生所熟悉,以一个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的严谨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还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4.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要注意将教科书与其它的各种课程资源合理整合,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支撑起学生的学习活动。如网络信息、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参观、调查、访谈、时事政策、党团活动、班级活动、学校特色等。把广州市身外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和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所蕴藏的丰富的人文社会资源,很好地利用,尤其是基于网络的信息、见多识广的学生及学生家长、社区联系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等。如果把身边的这些资源与学校的资源一起,发挥取长补短的互补作用,就必然使学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资源得到大大拓展。

五、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 。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教与学的矛盾。如果说重视教材内容的研究和教学设计是侧重于解决了“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则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就主要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从新课程本身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 而要实现学习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有机、和谐的统一,必须处理好几对矛盾:

1.教学设计与课堂施教的矛盾。

教学设计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除了要设计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外,重要的是分析学生,设计好“问题和活动情境”,以问题和情境来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设计时,要进行内容的整合,情景设置不要太多,最好一个主题,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其知识性含义;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够引起师生共鸣。这样才是有效学习”。

2.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矛盾。政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有些知识还得要老师亲自讲。思想教育性的,有理论深度的知识点,以老师讲为好,重点的知识不适宜由学生探究和自我构建。我们可以为了一堂公开课而精心准备和设计,并让学生有精彩鲜活的表演,学生感受和享受了过程,但他对知识的把握可能仍然是稚嫩的、生涩的,也很可能是粗糙的,尽管学生印象很深。关键的深化和点拨、总结还得老师做,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常态教学。比如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宜在老师主导下进行系统的有逻辑的层层分析与讲解;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则更适合由学生在自我探究中去体验和感悟。

3.探究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的矛盾。热闹不一定是一节好课。就政治课而言,老师讲不一定就没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参与应该是“深度参与”,全体学生的参与不应该是让许多学生都上来讲,组织学生的参与和探究活动要做到“收放有度”,老师的归纳和小结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引人的情境,或者抛出了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这也是参与和探究,而且是深度的高质量的参与。活动“走过场”、刻意地单纯地追求活动的次数和学生参与的人数,为活动而活动,讲“热闹”,都是不可取的。

4.知识的“传授性”和“生成性”的矛盾。要重视知识的生成性(知识的发生过程),突出“过程与方法”。知识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正因如此,新课程特别强调“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敢于正视问题,立足于常态教学,注重教学反思,坚持实践创新和群众路线,就一定能够把新课程的实施推向深入并取得扎实的进展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