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习惯的培养

发布者:范干蓉     发布时间:2016-01-16     浏览数:0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象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基础教育尽快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学习习惯,则是学生在较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巩固下来的行为定势.
     学生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中,总要经历预习--听讲、思考、笔记--作业--复习几个阶段,才能把相关知识比较牢固的掌握好。其中,预习是学习过程的起始环节,是对知识的独立感知阶段,预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

    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最近我对我校3--6年级的学生对“你怎么看待预习”作了一个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其调查数据结果如下:
      选择“不必预习”的占21、3%;

      选择“要进行浏览性预习”的占58、7%;

      选择“边预习边思考,带着问题听课”的占15%;

      选择“要预习,有问题及时主动请教他人”的占5%;

以上数据以及我找部分老师与学生交流表明,学生的预习态度取决于他们的学习氛围与老师对他们的学习要求,我从5、6年级老师处了解到,由于教学内容的特点,他们一般让学生预习就是找出生字新词,对于思考性的预习中等及其以下的学生比较困难,因此,老师在上课时大多按不预习那样去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他优秀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预习处于自由状态。预习水平如何,跟教师的指导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预习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会影响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力争作到师生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彼此相长,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预习的指导与监督,以及在预习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要.
一、预习的重要性

1、预习可以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提高听课效率。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有些学生学习差的原因是上课因听不懂而赶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而听不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新课时所需要运用的旧知识不会或遗忘了,由此造成了头脑中知识序列的中断。预习就可以温故而知新,能有效地接续这个“中断”,提高听课效率。

2、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预习是学生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条件,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掌握新课的框架,找出新课的重点,及时发现疑难问题,还可以温故而知新,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避免了听课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

3、预习可以使课堂笔记具有针对性与选择性。经过预习以后,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板书内容能迅速做出判断:哪些出自课本,哪些内容是老师补充的。从而在听课和记笔记时,就能知道重点,决定取舍,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从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活动中才能发展起来。预习是学生首次独立地接触新课文,在预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检验等,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自学的能力就形成和提高了.

  二、预习的基本要求要明确

 1、要培养坚持预习的习惯。由于小学语文教材选择的是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课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因而不少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过程中预习的重要性,或认为可有可无,或时断时续不能坚持。要改变这种状态,教师本身要能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把它作为一项学习制度来抓,重视学生预习方法的引导和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才能达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效果。

2、要明确预习的目的和要求。要避免盲目的预习,必须要了解老师的预习要求,课前的预习提示、课后的思考练习等等,边读边思,以思促读,初步领会课文。一般来说,预习要求要有“四性”:

A、可接受性,引起兴趣。预习提纲要适当,不作过高要求,让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做出答案,引起兴趣。中年级学生在低年级时学习常由老师和家长扶着,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手放开,布置一个任务让他去完成。有个老师在教第5册下半学期时,由生字入手,课前布置预习生字,通过查字典查出生字,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尽量记住字形。第二天课堂-进行查字典比赛,看谁查得伙、读得准、组词正确。三年级学生好胜心很强,所以能在热烈的气氛中学习生字,有困难的学生课后让他慢慢查也能学会。为了争当学习积极分子,必须课前把每个生字都预习-遍,不然比赛时就会落在别人后面。加上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学生识字的预习能力已大大提高。

  B、预习要求逐步提高,但要注意趣味性。

    预习后学生上课感到轻松,兴趣也就增强了。如何因势利导这一有利条件昵?我在布置预习时也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力求形式灵活多样,新颖独特,让学生在预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兴趣。我在教学《詹天佑》时,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想象画面,事先画好图画,准确地去体现其创新意识以及他的杰出才能:如怎么样解决居庸关以及八达岭的难题,怎样利用“人”字形线路解决青龙桥坡度大的问题的,学生预习非常积极,上课的效果也非常好。

C、预习要有启发性,发展学生思维。

在学生准备的画中,育两幅画。一幅把白帝城画得非常清楚,一幅比较朦胧。我就让学生作对比,看哪一幅符合诗意。引导学生抓住“彩云间”去想象一一被云雾环绕的白帝城应是朦胧的。学生领悟后自然就选出了后者是较符合请意的。学生在赏画、品画中,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我把趣味性和启发性结合起来,评选图意表达准确、画面优美的画,选出班上的小画家。由于预习很有吸引力,上课时这一课上得有声有色。

  D、预习要有目的性,减轻学生负担。

  教师要针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预习要求,尽量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去完成预习任务。旧是一定要处理好预习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不然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失去兴趣,跟素质教育背道而驰。预习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力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3、要突出预习的重难点。找出预习的难点,预习时切记走马观花、湖光掠影。对于重点地方要多花一些时间理清线索和思路,力求初步理解,对于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采用泛读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大概了解,又不花费太多时间。

4、要独立思考。预习是沟通学生从已知向未知过度的纽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步化书本上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5、作好预习笔记或批注。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疑难问题,应在教材空白处作好旁批,写上自己的疑问或者是见解,便于老师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解决心中的疑惑。

三、通过多种方法培养预习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它对学习活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第一,勤动手。徐特立有一句名言,叫“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动笔墨”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预习时要指导学生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问”;二是要随时将课本或其它学习资料中的精彩之处摘抄下来;三是利用日记、周记或片断作文经常写一写心得体会,其中第一点尤其不容忽视。做笔记时如果是课本则用铅笔,以便改正,并用统一的符号以便检查。

    圈点的过程,就是搜索筛选信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咀嚼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眼、口、心“三到”。末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 预习中,应把握这“三到”;这“三到”之中,关键是“心到”。预习时要做到眼看、口念、心想,加之上述所讲动手圈画(或写),既有助于发挥多种器官并用的作用,又可保证精力集中,从而有效地提高预习的质量,保证预习达到好的效果。

     第三,要勤思多问。有的学生预习时往往提不出问题 ,但是提不出问题并不意昧着没有问题,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能提出问题,才淡得上解决问题 。善于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是自学能力增强的标志之一。善于提问要建立在勤于思考的基础之上,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问则止”。预习时,一定要开动脑筋,拓展思维,质疑问难,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勤思之、多问之、善学之。

    第四,学会使用工具书。在预习中要解决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向老师、家长或同学请教外,还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及其它相关的参考书。会用、善用字典等工具书,才能提高预习效果,保证预习质量,消化学习成果,提高自学能力。

第五、多阅读。阅读教材是预习的中心环节,方法有两种,即粗读或者是细读,粗读指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目的在于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概貌,粗读要求尽可能找出疑难问题。细读指阅读教材要细致深入,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下工夫反复阅读。“四步读书法”是对细读的具体要求,在阅读顺序上由浅入深反复阅读,第一遍,扫清字词障碍,读通;第二遍,了解课文概貌,作到心有文章脉络;第三遍,把握要点,记录问题或感想;第四遍,课文前后贯通,探索内在联系。

    四、加强预习的检查评定

    1、纠正预习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注重正确引导。

预习中出现不动脑去照抄等现象,我就引导他们认识抄作业的害处,鼓励爱动脑的同学,个别辅导中下生,班级中大力宣传独立思考、诚实的学习态度。经过引导,同学们都能正确对待预习。

    2、要定期评定预习情况,交流预习心得,让学士尝到甜头,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每-组课文的预习。教师要适时小结,对学生的努力作出充分的旨定。对完成得好的学生给子表扬:对中间学生作出鼓励:对后进同学提出希望。让老师的目光温暖每一个同学,师生感情得到交流,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更有兴趣去预习,配合老师完成学习任务。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