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创意解读的基本策略

发布者:王一英     发布时间:2016-02-25     浏览数:0

                                                           文本创意解读的基本策略
  中学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是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要“上好语文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文本、把握文本,始终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

  文本研读,就是品析、欣赏课文。这是阅读教学所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深入细致的文本研读,是阅读教学设计的开端与基奠。对文本研读的领悟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只有确有心得的阅读才能成就有质量的课。文本研读不仅仅只是一种技术而且更是一种艺术。从常规的视角去分析课文,从一般备课的角度去理解课文,都可能不会有精致的结果。教师对课文的研读必须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否则发现不了“真金”。很多优秀教师上的课之所以优秀,首先就在于他们对文本深入的、有独到发现的理解,其教学创意常常源自对文本的创意解读。反过来说,一位连教材、课文都无法进行独立阅读、欣赏的语文教师,是一定设计不出有训练价值的语文课的。

  文本解读要求创造性理解文本,有两层意思:一是面对文本有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解读态度,你的话语只适用这个文本,而不是所有的文本都可以用;尤其反对习惯的常识的价值观线性地平面地去套文本,说些文本中基本没有或者完全不包含的意思。从形式上说,就是要读出文本的独特样式,读出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这一个”,而不是拿丰富的文本去简单印证那些最低的知识。二是学生个性化体验。师生能用现代眼光独到地体会或拓展文本意义。

  从形式上说,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从人文内容切入激活工具的应用,一条是从工具运用的角度切入负载人文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水之源、木之本,教师应立足于文本。多元解读首先要读懂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钱梦龙先生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解读文本必须要把握作者的意图,揣摩作者的思想,这“意图”和“思想”就是文本的价值取向,无论如何解读都不能偏离。那种认为“鲁提辖缺少修养、胡作非为、藐视法律”“《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愚公移山蠢不可及”的说法,明显是把文本边缘化、空洞化甚至悖逆文本原意,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真正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过度乃至于无度解读文本。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如果能找到维系两者的最关键、最敏感的话题,透过这一话题切入,就能引导学生寻幽探秘,获得更新更深的文本意义。如何才能做到有创意地多元解读文本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文本主旨为切入口

  “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话说明了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具有个性差异的主题。

  《炼金术士》(苏教版选修教材)中少年寻宝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每个人的财富都在自己身边,但要敢于去追求,这就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艰难的考验。但作为象征性很强的作品,教师可以从主题的不同侧面激发学生的不同想象,引导他们获得自己对哲理的领悟。譬如文中那个卖爆米花的小贩启示读者: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不给自己找借口;文中麦基洗德给圣地亚哥讲的寻找绿宝石的故事告诉读者:只要不放弃,就不会失败。主题的哲理包蕴于故事之中,作品主题本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

  二、以人物性格为切入口

  文学作品主要通过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手段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如果结合人物描写的方法多角度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可以引发读者对人物的许多独特的评价。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的立体化的“圆形人物”。文中通过对祥林嫂前后三次的肖像描写,尤其是对眼睛的刻画,艺术地映照出人物在生活变故、社会迫害之下的“不幸”遭遇。再如通过祥林嫂以死反抗改嫁的一系列出格的行为描写,深刻地体现了祥林嫂反抗的背后极力维护吞噬自己的封建礼教的“不争”的实质。另外,文中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都非常细致,使得祥林嫂这位命运悲惨又愚昧无知,可怜又可悲的封建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以文本语言为切入口

  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边无际。”由于汉语言具有模糊性、多义性的特点,如果在文本中对这些语言进行仔细揣摩品味,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多元解读的兴趣。《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佳作,优美、诗意的散文语言风格更是被誉为“白话美文模范”。教材在解读这一经典作品时,大胆地以语言为切入口设计练习题。练习题引用了余光中和吴周文对文本的截然不同的评价:余光中认为《荷》文中“想象不出色”“不精警”“不美”;吴周文则认为《荷》文语言具有“典雅的美、清丽的美”。这些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多元解读的热情。

  四、以“文本空白”为切入口

  “文本空白”是作品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创造的空间。这些空白表现为词语、标点符号的运用,修辞、人物塑造、情节的展开等方面,往往是作品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神来之笔”。学生如能发现并填补这些空白,进一步阐释理由,也就更有效地深入文本,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本。明朝作家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对妻子的描写,寥寥几笔,可谓简洁之极,却蕴藏着广阔的艺术空间,如“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补充作者未描绘的夫妻日常生活情景(如何问古事,如何学书,如何植树),感受到这对少年夫妻感情的融洽、志趣的相投,领略到那恬静悠闲、诗情画意的境界。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到而今“人已去,物犹存”的沉痛。显然,在阅读时,只要基于文本,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进行合理的填补,就能增加美的体验,获得多元个性的解读,得到更深刻的体悟。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载体,虽然存在着“未定点”和“空白”,但必然会有许多显性的鲜明的“规定性”,也就是“作品视界”范围。阅读教学以文本为基础,因人而异,对同一文本固然可能有不同的解读,但无论如何解读,都不能脱离文本。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