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阅读中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发布者:丁丽奕     发布时间:2016-06-25     浏览数:0


    “我在教《西湖的绿》时,按常规把分析描写灵隐的绿作为第一课时的重点来处理。一上课,在学生们理清文章的游踪之后,我就迅速把课堂切入到对这一段描写的品味之中。我先是让学生读课文,再让他们看相关的风景图片,然后让学生品味语言、感受意境,说一说自己体会到了怎样的美。可是无论我怎样启发,学生们都无动于衷,没有响应。心急课程进度的我只好自己一一讲来。于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被我教的味同嚼蜡, 40 分钟也似乎有一个世纪那么长。”——这是浙江象山县贤庠中学 李媛 老师阅读课教学中的苦衷。
    在平常的教学中像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比这更糟糕。它折射出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教师以教参为依托,贯穿“词—句—段—篇”的思路,条分缕析,一篇充满感情、文质兼美的文章被肢解的七零八落,失去了阅读、感悟和提升人文素养的价值,阅读没有达到感染和熏陶的作用。二是学生在阅读中只是知识与技能的简单获取,只是把阅读文本拆成散乱的“零件”并胡乱地“塞”进脑袋,并不能把这些“零件”进行重组和再塑造,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这是阅读教学的一大悲哀。在这个悲哀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身心疲惫,苦不堪言。课堂阅读的“少、慢、费、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多年来对语文教学的指责就在于此。让阅读成为学生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让生命活力的阅读课堂异彩纷呈。本专题我们要帮助解决两个问题:兴趣入手,平台搭建,促进学生沉心深入文本;珍视感受,强调多元,呵护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特别强调了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以及阅读心理的独特性等要素。这种阅读理念,强化了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平等对话,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这样,改变了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体上存在的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纠正长期流行的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分析的偏差,以及阅读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上述的阅读理念指明了我们在课堂阅读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必须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搭建平台促进学生沉心深入文本,这是课堂阅读获得独特感受的前提。在这个环节中,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①激发兴趣。有兴趣才有主动阅读的愿望;②明确责任。让学生明白课堂阅读是自己职责所在,有责任才有动力,才能沉入文本,深入阅读,与文本展开交流对话;③扶放结合。学生要沉入文本,独立展开交流与对话,其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资源掌握非常关键。而这些的获取,教师的扶助尤其重要,要帮助学生作阅读前的准备,诸如查阅资料,感受生活,调查访问等。教师扶助学生进入阅读状态之后,就要放手让学生去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师这时就不能去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自由发挥,独立阅读。在阅读中教师只做指导性的疏导。也就是说,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只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和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的角色。
    2、珍视感悟捍卫学生独到阅读成果,这是珍视学生课堂阅读独特感受的灵魂所在。在这个层面上,其操作要领是:①不要怕学生的灵动扰乱你的课堂,正确处理课案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课案预设是死的,课堂生成是活的,学生独立阅读所获得的独特感受让生成的课堂更加灵动。学生对阅读材料反应的多元性,会对课堂带来强大的冲击力,它扳动了传统课堂教学大门的重闸,透进一股强劲的生命气息。教师要为此高兴、欣喜,不要把这股生命气息拒于门外,不要怕这股生命劲风扰乱课堂阵营,正确调控,课堂因它更精彩。②不要急于作出评判,合理引导创新思考。教师不要轻意否定学生独到的阅读感悟。有时学生的阅读感悟甚至是怪异的,怪异的感悟是位不速之客,教师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视而不见,更不要把它消灭掉。合理利用它,让其成为学生创新思考的契机。③要让学生的独特感受成为新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学生独到的感受会让课堂由生成走向生成,有时更能调动学生和老师在与文本对话时的灵感,成为新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