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作业二截止时间:2016-02-25
  2.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

    请描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为某节课某一环节所设计的案例,并对其案例产生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说明。

    作业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二

提交者:孙德功     提交时间:2016-01-27    浏览数:1     

一、案例背景
阅读是语文课程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的,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多媒体阅读教学模式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交替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运用多媒体资源能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信息索取能力,思维能力,完善语言
文字训练和运用迁移能力,不断优化阅读教学。

二、案例过程 《夏夜多美》(执教钟泽菊)课堂实录
(一)创境激趣、巩固识字
1、识“星星” (多媒体课件出示五彩斑斓的星空图,呈现本课的生字和重点词语。通过摘星星的方式,在快乐有趣的情景中学习巩固了生字词。)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夏夜多美》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夏夜多美)。是呀,夏夜多美!你瞧,满天的星星正对着我们眨眼呢!我们仔细瞧瞧,(按鼠标点击星星,每颗星星里出现一个生字宝宝),这些生字宝宝有谁认识?
指名读。
2、摘“星星”
师:这么可爱的星星,想不想把它摘下来?
生齐答:想。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摘“星星”,只要你们能正确地读出这些生字的读音。这颗星星就会被你们摘下来了。看谁摘的多!
3、送“星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摘下了这么多闪闪的星星。如果把这些星星送进课文你们还会读吗?
生:会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那就请大家翻开书,自由地放声地读一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放声读课文后,出示第一幅插图,老师让学生观看这是什么?你觉得怎么样?按一定的顺序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美丽景色。通过看图,感受夏夜的景色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他们理解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师: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小蚂蚁掉进池塘里。
师:谁还有补充?
生:小蚂蚁掉进池塘,睡莲把它救起,然后蜻蜓、萤火虫送它回家,我觉得他们都是助人为乐的孩子。
师:你太厉害了,还知道一个成语“助人为乐”,上面哪些伙伴助人为乐?
生:睡莲、蜻蜓、萤火虫
(教师相机粘贴实物的图片)
星星(图片)
睡莲 (图片) 萤火虫(图片)
蚂蚁(图片) 蜻蜓 (图片)
(三)研读课文,感悟睡莲姑姑、小蜻蜓和萤火虫的美好心灵。
1、 学习:睡莲救蚂蚁这部分
师:晚上,都已经十一、二点钟,公园里静悄悄的,美丽的睡莲姑姑闭上眼睛刚要休息,突然(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图,并传来哭声)
师:这是谁在哭呀?
生:是小蚂蚁
师:它为什么哭呀 
生:我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啦!
师:谁能带着哭腔读一读……

案例分析
《夏夜多美》是一个童话故事,这篇文章文辞优美感人,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浓浓的温情,是人文内涵极其丰富的佳作。它讲述的是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摔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呢?《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执教老师采用个性化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大幅背景展示夏夜公园池塘美丽景色,让学生欣赏美丽画面,演示睡莲姑姑救蚂蚁,小蜻蜓、萤火虫送小蚂蚁回家的过程,通过动态的情境,诱发学生对现实情境的再造,帮助理解课文,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以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课文教学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一)、创设情境,调动情感,通过导语的激趣引入,形象地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伊始,就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调动了学生的兴致,让学生在美丽的夜空用摘星星的办法,复习生字,让画面来诠释语言文字,让文中插图动起来,极富情趣,也增强了学生对生字词的识记效果,让学生带着对夏夜的美好感觉,进入课文《夏夜多美》所构筑的情感世界。
(二)、以读为载体感悟文本,初读时是为了读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对内涵有大致的了解;再读时是为了读懂,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读,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初步感悟夏夜不仅景美,而且人物的心灵更美;细读时,是为了读透,选择重点句子,重点片段,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处,指导学生用不同语气来读,体会文中人物不同境遇及不同的情感,老师导的激情饱满,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读得趣味盎然,正像有位同学说的那样“这篇文章很美丽,我要美美的读一读”。学生自发地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通过朗读、理解、想象,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情绪,感受夏夜的内在美。这样也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而且朗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自读、有齐读、有引读、有范读、配乐读、边读边演、分角色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多样化的朗读,像一种调味剂,给课堂气氛带来了积极效果,更能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和开拓学生思维能力,课文编排上,以对话贯穿始终,非常适合分角色朗读,也是学生培养语言、语感的良好载体。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理解了内容,而且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巩固了汉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不断地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主要用语感联结学生的感觉、感受和情感,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三)、借助课件,真切感悟。对小蜻蜓、萤火虫送小蚂蚁回家过程的教学,播放课件。以音乐烘托,以画面渲染,配以表演,使学生沉醉在夏夜美的意境中,在引导学生感悟上,抓住重点段和重点词句来领会童话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从“喜欢谁?”入手,重点指导送小蚂蚁回家的过程,为什么要小蜻蜓、萤火虫帮助,正是因为睡莲帮助小蚂蚁上了岸却不能行走,小蜻蜓主动协助是有会飞的本领,漆黑的夜晚,小蜻蜓光会飞不行,却看不见路,于是萤火虫挺身而出,利用自己能发光的特长帮助小蜻蜓带路导航,三个人物分工完成了救蚂蚁,送蚂蚁这一善举的全过程,体现了这个团体团结协作,各尽所能,共同完成了一项救人、帮人的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课教材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本篇童话的难点就是让学生感悟睡莲姑姑、小青蛙、萤火虫帮助小蚂蚁回家的协作精神和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钟老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挖掘了其中的人文底蕴,在与文本交流中,激其思、动其情、明其理。在与人物的对话中触摸到了人文关怀,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念,同时,在读中,学生沐浴着真、善、美。
(四)、评价及时到位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助推器。教师的评价语言似暖暖春风,涓涓细流融入学生心田。当学生受到鼓舞时,他们学得更好,当学生读得好,说得好时,老师总是说:你真棒,你说得真好,把掌声给他。当有一个学生回答不准确受阻时,老师说没关系,“让我们耐心等他一会儿吧”,“再给他次机会”。学生备受鼓励,教师十分具有亲和力,构造了一个和谐快乐的课堂情境,学生也情满于怀,始终处于兴奋状态,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目的。
(五)、开放实践、合作交流。《语文课标》倡导语文课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如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让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对学生解决自己已有的经验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发明、创造的科学意识。再者,语文本身是个综合学科,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本身正是体现了新课程综合性的特点。
自主合作学习生字,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部分汉字的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自主识字,互相介绍识记方法,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文学完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用“啊,夏夜多美!”结束与“夏夜多美啊!”开头语呼应。学生对夏夜之美的认识得以升华,不仅感受到夏夜荷塘的美丽景色,而且体验到睡莲姑姑、小蜻蜓、萤火虫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也谈两点不足:
(一)、老师有意设计了补充资料,用动画片介绍萤火虫发光的秘密这一生物学涉及的科普知识很有必要,但没有借机教给学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发明、研究、探索的习惯。正好失去了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大好时机。
(二)、课完后,没有安排布置任何课内外作业,显得欠缺不完整,如果安排把这个优美的童话故事讲给他人听,去观察身边夏夜的景色,或做一件帮助他人的好事,或写一个助人为乐的简单日记都可使学生意犹未尽,他们一定会在家里重温课文,再现情景,这样就做到课内外的自然结合。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