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作业二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

    请描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为某节课某一环节所设计的案例,并对其案例产生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说明。

    作业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二

提交者:郑凌燕     提交时间:2016-02-25    浏览数:5     

第三章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

                                                 九江外国语学校   郑凌燕

一、教材分析: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是第三章“人体的呼吸”中的第一节。新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了解水平);2、概述人体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理解水平);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理解水平)。激发学好本章知识能的兴趣和动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为此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2—14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表现自己。研究表明,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上的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模式仍然有明显的形象思维痕迹,很大程度上仍需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知识,课堂教学可以引用图片,联系贴近生活的事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会分析资料,学会自主学习。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过程,学生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已有一定的基础。初步具有分析资料、图片的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道人的生命和呼吸作用息息相关;二是大体知道呼吸系统的组成。但是学生对呼吸与生命活动的本质联系认识不清,各呼吸器官的实际结构与功能了解不深。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帮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意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2、采用“实例引入——资料分析——交流表达”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和资料图片,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教学的评价方式:(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意识,给以适当指导。(2)通过课后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 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法、资料分析等了解呼吸道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应自觉地维护环境中空气的清新、清洁。

2.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资料分析,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道的作用。

难点: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视频资料,展示新生儿啼哭的多媒体画面,并提出问题,引入本章学习的主题——《人体的呼吸》。

问题1: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问题2:如果自己用手捏鼻子和嘴巴,有何感受?大家晚上睡觉是否也要进行呼吸呢?

师:同学们说得好,婴儿第一声啼哭标志着呼吸作用的开始,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我们每时每刻都要进行呼吸,不断的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并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资料,积极动脑,思考问题,讨论后自由发言。

回答1:啼哭标志着呼吸作用的开始,表明人生活需要呼吸空气。

回答2:憋气不能呼吸,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进行呼吸。

贴近生活,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课题,自然过渡。








1、教师提问:既然我们每个人时时都要进行呼吸,呼吸靠什么来完成呢?

 2、教师多谋体展示出人体呼吸系统示意图,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识图,填出呼吸道的组成名称。培养学生识图的方法和技巧。

3、组织学生回答呼吸系统的组成,鼓励学生参加回答,表达各自的观点,统一正确答案。

4、教师向学生讲述氧气能够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内,而二氧化碳会通过呼吸道出肺。这说明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而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1、学生思考后回答:通过呼吸系统。

2、学生认真观察示意或者是教材呼吸系统的组成的组成图,根据呼吸的生活经验常识,填出呼吸道组成的器官名称。

3、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各自观点,相互评价,形成统一答案。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

利用教材中的信息及呼吸作用的常识,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思考等能力。







问题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气管C型的软骨,喉部的软骨,鼻骨与软骨。)

 

 

请同学们试一试,捏鼻子,张嘴;不捏鼻子,闭嘴;捏鼻子,闭嘴,这三种方式,你们有什么感觉?

想一想:嘴也可以呼吸,用嘴呼吸为什么没有用鼻子呼吸舒服呢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首先分析资料3:鼻腔前部生有鼻毛;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粘液,黏膜中还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教师再提出问题: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呢?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教师总结:同学们经过认真的学习,效果很不错。鼻是呼吸系统的起点,有丛生的鼻毛,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粘膜,能够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湿暧、清洁的作用。请同学们思考:人用鼻呼吸好,还是用嘴呼吸好呢? 

师:提出几个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问题1:书上的“想一想,议一议”:长跑时,体育老师总是建议我们要鼻子吸气、用嘴巴呼气,必要时可以用嘴辅助吸气,但不要长大嘴巴吸气和呼气。你知道期中的道理吗?

 

 

 

问题2: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教师展示出书上的资料5、6、7、8.让学生了解到各种呼吸系统的疾病。同时,提出问题: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教师播放出气管壁的结构示意图,讲述痰的形成过程:痰是由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粘膜所分泌的粘液,以及被粘液所粘着的灰尘和细菌等组成。它通过粘膜表面上的纤毛不断地摆动,逐步推向喉部,然后经咳嗽排出体外。在学生充分认识到痰的形成过程之后提出问题:在公共场所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标语“禁止随地吐痰,我们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教师强调: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随着尘埃飘浮在空气中,易引起人体疾病的传播,同时也不文明。所以呼吁大家不要随地吐痰。

最后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上同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呼吸道主要作用是,保证气体的通畅,同时对人体吸入的气体有湿润,温暧和清洁的作用。但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指导学生认真的观看并进行讨论。

生答:骨与软骨作支持,使整个呼吸道畅通。

 

让学生亲身体验,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会觉察出用嘴巴呼吸没有用鼻子呼吸舒服。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1:鼻腔前部生有鼻毛可以过滤灰尘,起清洁空气的作用;2: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粘液可以湿润空气;3:鼻腔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空气有温暖的作用。

学生回答:呼吸道还能湿润、温暖、清洁空气。

 

回答:当然鼻呼吸比嘴呼吸好,因为鼻腔对吸入的空气有清洁,湿润,温暧的作用。所以用鼻子呼吸比用嘴巴呼吸要舒服。

根据刚刚所学知识得出:我们平时要用鼻呼吸,以便减少不清洁空气对呼吸道和肺的刺激,有利于人体健康。当然,跑步等运动时,只用鼻呼吸将满足不了人体对氧的需要量,所以跑步时既可用鼻呼吸,又可用嘴呼吸,能够获得更多的氧气。

生答:北欧人的鼻鼻端较尖和大,这可能与御寒有关。

 

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呼吸道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统疾病,如尘肺等。因此,我们要保护好环境,减少空气污染

 

生:痰是灰尘和粘液所组成的,因为痰中会有病茵,易传播疾病,所以不能随地吐痰。

 

 

 

 

 

 

 

知识点的自然过渡,进一步让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同时故设悬念,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

以组为单位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但要落实组内职责,加强课堂纪律的协调管理。

马上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

充分让学生产生问题的争论,从而得出答案。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拔,并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学生理解。

重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归纳能力,并注重联系人们的生活实际。

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运用,并加强社会公共道德教育。

主要是对知识迁移能力的运用。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观察教材第45——47的文字及图片,并进归纳总结。

1、观察“吃饭时大家会呛着”的小漫画,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紧接着演示呼吸与吞咽的关系多媒体课件,

 

 

2、观察“声带拉紧和松开”的图示,讨论声音的发出。

师:声音是由喉部之声带发出的,呼吸时两条声带是分开的,当两条声带拉紧,中间的空隙缩小时,从肺部呼出的气流振动了声带,就发出了声音。

 

 

学生通过观察视频课件,讨论回答:吃饭时大声说笑,就会使会厌软来不及盖下,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

 

 

生答:人体的发音是从喉部的声带发出的。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对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总结。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1、在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要先清除口、鼻内的污物?

2、由细菌、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是怎样传播的?叙述这些至少的微生物从外界到达发病部位的“旅程”。

3、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构成?呼吸道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略)

对学习知识巩固训练。

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提倡生命化的教学理念,我的理解就是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就课论课的讲课模式。我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链,把一些系统性很强的知识前后有机的联系形成完整的有机整体,构建知识链。如讲本章《人体呼吸》前,让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学到的人体的结构层次,人体由八大系统构成,明确的告诉学生这八大系统在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具体讲解每一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七年级下册讲七大系统:第一章生殖系统,第二章消化系统,第三章《人体的呼吸》,为呼吸系统等明确内在的联系,强调八大系统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这可以作为横向联系,也可以进行纵向延伸,如讲第三章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与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第一节44页“气管支气管(部分)”加延伸到第二节50页,即可行成完整的“气管和支气管树”,使第一节知识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节的内容,使第二节知识有机的结合成完美统一整体。要做到这些我认为:
①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在课堂上表面看来老师清闲了很多,但课下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工作,包括探究问题的设置,探究问题的引导,资料的分析的处理,练习题的设置等都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要使学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就必须教师选择更为合理的方法手段,查阅大量的资料。教师要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就要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学习,努力完善自我,这样才能满足一堂好课对老师的老师要求。
②教师必须有灵活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师说,学生背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知识接受的过程,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

③教师要关注所有学生,和所有学生的各个方面。学生在老师面前人人平等,要多观察,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那些暂时发展不理想的学生,多鼓励表扬,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
最后教师总结延伸,点明呼吸全过程(四个连续过程)的第一个过程就是本节的内容,以后将逐渐学习其它三个过程。进而使学生学会整体把握知识结构,使所学知识前后贯通。

附件

  • 呼吸道 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doc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