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作业二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

    请描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为某节课某一环节所设计的案例,并对其案例产生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说明。

    作业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二

提交者:郭洁     提交时间:2016-01-31    浏览数:1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案例

四、梳理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过渡句,刚才同学们在书中找到的这两句话,是文中的两个过渡句,请你根据过渡句划分的内容,和同桌说一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提炼总结,贴小标题。

(初谈中华不振、体会中华不振、立志振兴中华)

师小结:原来我们也可以通过找过渡句抓课文主要事件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贴小标题:抓住事件概括内容)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个难点,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才是真正地目的。

五、角色对话,初步感知

1.过渡:伯父对周恩来说了什么?周恩来为什么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6自然段,找到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读一读。

2.出示句子,你们能把把这些带“?!”的句子读好吗?请大家分角色朗读。

3.理解:租界地  帝国主义国家强行在其他国家划出一块地供自己居住,贸易,这样的地方就是租界地。

4.通过对租界地的了解,通过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你能感受到什么呢?(板书:中华不振)

过渡:租界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还能从哪感受到中华不振,就让我们跟着周恩来一起去租界看看吧!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对租界地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不振,为深层理解课文作准备。

六、走进文本,深入理解

1.默读 7--8自然段,找一找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句子画下来,并读一读,还可以写一写你的感受。

2.指生回答,交流感受。

出示:“……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A.出示第一句“只见人群中有个……站在一旁。”

(1)指名读,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小结:展开丰富的想象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想象,这衣衫褴褛的妇女和得意扬扬的洋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请你把这种反差读出来吧!

B.出示第二段话“一问才知道……训斥了一通。”

(1)全班自读,读了这段话,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除了对大个子洋人的行为感到气愤,还对谁感到气愤?巡警是哪国的?为谁服务的?

(2)中国巡警会如何训斥这个可怜的妇女?

(3)我看到有的同学气愤的握紧了拳头,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4)肇事的洋人该不该受到惩处?(该)你们想不想揍洋人一顿?(想)可是你们敢不敢?(不敢)

C.出示“围观的中国人……不幸的妇女。”

(1)师引:不仅同学们感到义愤填膺,围观的中国人——生读。

(2)通过体会“只能”,将情感升华,感受“中华不振”。

师:能不能指责这个耀武扬威的巡警?能不能惩处这个肇事的洋人?能不能为这个不幸的妇女说句公道话?能不能冲上前去揍他一顿?这也不能,那也不能,这都是因为什么?(板书:中华不振啊!)

4.此时此刻,再多的的文字书写也显苍白,就让有声的朗读来把我们心中的愤与怒,怨与恨表达出来吧!(配乐,师引读:正是因为中华不振……)

5.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板书:中华不振啊!!)

【设计意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通过对妇女、洋人、中国巡警的丰富想象,让孩子走进文本,走进历史,情不自禁的发出一声又一声的感叹“中华不振啊!!”

分析说明课文的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情感的要点。因此,我把这一段作为一个感情的突破口,请多位同学来细读这一段,并且边读边不失时机的加以追问:为什么围观的群众都紧紧的握着拳头?为什么洋人打伤了人还得意洋洋?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你仿佛听见了什么?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可怜的妇女?其次,还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如在读悟时,把“只能“作为重点词语让学生感悟,“只能”说明什么?我们能不能惩处肇事的洋人?能不能训斥中国的巡警?能不能冲上前去为妇女讨回公道?通过排比式的问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贴近文本、走进文本,达到情感共鸣。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