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作业二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

    请描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为某节课某一环节所设计的案例,并对其案例产生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说明。

    作业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二

提交者:罗超群     提交时间:2016-02-17    浏览数:4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骑自行车上坡时很吃力,这与坡的什么有关? 课件: 生:与坡的平缓和陡有关。 师:我们分析一下坡的平缓和陡问题。


先请同学们来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课件: 如图是两张不同的楼梯图。


问题 1:其中的楼梯有什么不同? 生:楼梯的平缓和陡程度不同。


问题 2:用什么量来刻画楼梯的平缓和陡呢? (提示:观察楼梯下面两个三角形) 生:用高度和宽度的比值来反映。


师:一般地:高度和宽度的比值就叫坡度。即: 高度 ? 坡度 宽度 所以楼梯的倾斜程度是由坡度来刻画的,坡度越大,楼梯越陡。


(二)、归纳探索,形成概念 1.借助模型,直观感知 课件:给出一个楼梯模型 级宽 级 高 y Q y 0 P M x o x 楼梯上面有一条直线,直线就反映坡度。


〖设计意图〗从模型直观感知直线的斜率,完成直线的斜率的感性认识。


问题 3:楼梯的倾斜程度用坡度来刻画,那么直线的倾斜程度用什么量来刻画 呢? (对第三个问题,学生议论纷纷,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准确回答) 2.通过探究,形成概念 师:研究直线的倾斜程度可以借助直角坐标系。


(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直线的斜率严格的定义,板书定义 。引导学生找出定义 中的关键)直线的倾斜程度 ? 高度 MP ? 宽度 QM ,这个比值就叫直线的斜率。(常用字母 K 表示) 即: K ? MP QM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通过实际问题如何抽象出具体的数学概念的数学过程。


(三)、掌握概念,适当延展 问题 4:如何用点的坐标形式来表示斜率呢? 已知两点 P(x1,y1), Q(x2,y2),如果 x1≠x2,则直线 PQ 的斜率为:

Q(x2,y2) P(x1,y1) y 2 ? y1 ? ?y x2 ? x1 ? ?x K? y 2 ? y1 x 2 ? x1 ? ?y 纵坐标增量 ? ?x 横坐标增量 (斜率的几何意义) 〖设计意图〗把对直线的斜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完成对概念 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问题 5:直线斜率会因为点取的不同而改变吗? 生:另取两点说明问题 (不会改变) 问题 6:是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斜率? (一些学生说是的, 一些学生说不是的。叫了一个说不是的学生发表一下支持自 己观点的理由) 生:垂直于 x 轴的直线斜率不存在。


1.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课件:

例 1.如图直线 l1,l2,l3,l4 都经过点 P(2,3) ,又 l1,l2,l3,l4 分 别经过点 Q1(-2,1),Q2(4,1),Q3(5,3),Q4(2,5) ,讨论 l1,l2,l3,l4 斜率是否存在, 如果存在,求出直线的斜率。 y Q4 P Q2 0 l1 Q1 K1=1/2 l4 斜率不存在 Q3 l3 K3=0 x l2 K2=-1 (学生板演,然后由学生评价。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几个学生发表了自己 的看法,全班讨论、分析,达成共识) 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注意点。然后引导学生小结:

已知不垂直于 x 轴的直线上任意两点就可以求出斜率。


2.分别通过代数和几何角度研究直线的斜率 例 2:经过点 A(3,2)画直线,使直线的斜率分别为 1 2 ? ① 0,② 不存在, ③ 2 ,④ 3 解:①过(3,2),(0,2)画一条直线即得。②过(3,2),(3,0)画一条直线即得。


③(法一:待定系数法) 设直线上另一个点为(x,0),则:

2?0 k? ?2 ? x?2 3? x 所以过点(3,2)和(2,0)画直线即可 说明:也可设点为(0,y)或其它特殊点。


(法二:利用斜率的几何意义) 根据斜率公式? K? ?y ?x ,斜率为 2 表示直线上的任一点沿 x 轴方向向右平移 1 个单位,再沿 y 轴方向向上平移 2 个单位后仍在此直线上 即可以把点(3,2) 向右平移 1 个单位,得到点(4,2), 再向上平移 2 个单位后得到点(4,4),因此通过点(3,2),(4,4)画直线即得。


④ 将点(3,2)向右平移 3 个单位,再向下平移 2 个单位后得到点(6,0), 过(3,2)和(6,0)画直线即为所求。


〖设计意图〗 初步掌握代数和几何角度求直线的斜率的方法和步骤。用代数方法 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教师小结:

(1) 直线的斜率:定义、斜率公式、几何意义、求法。


(2) 斜率是反映直线的倾斜程度, 在同一条直线上任何不同的两点所确定的斜率 相等。


(3) 直线的斜率公式的应用,体现了平面解析几何的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 形的几何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


(由于时间不够,也没能由学生做课堂小结) 三、案例分析 (一)本节课的设计分析 1、教学难点的确定 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从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直线的斜率的概念及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掌握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及倾斜角的范围. (2)过程与方法: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探索直线的斜率的概念,渗透数 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对直线的斜率概念的研究,培养学生的主动探 究知识、 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观测、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 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 生的数行结合的美感与严谨治学的生活态度.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是直线的斜率第一节课,采用教师设问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教 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本节课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 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4、教学过程的设计 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引入阶段: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锻 炼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图形的直观感觉,给学生直线的斜率的感性认识, 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


(2)定义探究阶段: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围绕四个问题,对定义进行探究, 层层深入,发动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形成概念. (3)概念应用阶段:直线的斜率定义应用设计例 1,这一过程由学生来完成, 使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独立探究问题,充分暴露思维中的缺点,最后由学生 总结出问题。


(二)本案例课堂教学的特点 1.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新知。重视概念形成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 数学思维能力。


4.重视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本案例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 上完课我的感觉很好,在这个班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好的。学生的作 业完成得也很好。


但在第一个班级上课, 由于时间控制得不好, 讲到例 2③(法 二:利用斜率的几何意义)时,缩短了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 分地展示他们的一些想法, 怕时间不够, 我自己给学生做了详尽的分析和解答, 该强调的也都强调了。但作业一反馈过来,比这个班差好多!可以说,这给了 我一次震撼:我多讲是没有用的,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只是我的一相情愿,学 生并不会因为我讲得有多而掌握的好。


我深深感到, 教学非以学生为主体不可。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得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状态 和生活经验, 设计一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 过程中主动去发现、建构新知识,获得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


探究活动比较费时间,我有时一发现个别学生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就让其 回答,并结束这个探究过程。或者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我的提问时,我怕时间 不够,就自己讲出答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探究过程与时间限定的矛盾呢? 这个也是我从本案例课堂教学引发的另一个思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