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作业二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

    请描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为某节课某一环节所设计的案例,并对其案例产生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说明。

    作业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二

提交者:刘俊龙     提交时间:2016-02-25    浏览数: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九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设计思路:

本文作者用具体的事实,简洁的语言,表现了人间真情——父爱。教学设计思路为:识图入文,发现问题(生疑);自主学文,提出问题(质疑);研读课文,分析问题(析疑);品读课文,解决问题(释疑)。即用“四步质疑”教学法学习课文。

设计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读课文,从课文的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的内心世界。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四步质疑”教学法学习课文,让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爱的力量,以及儿子的精神支柱和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以震中“父子”自比,提高安全保护意识。

课前准备:

地震实况录像片或挂图(课文插图放大图)。

教学过程:

识图入文,发现问题(生疑)

师:播放地震实况录像或出示挂图(课文插图放大图)。

师:(同学们)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大惊失色)地震对人类的破坏真大啊!

师:(指图像)在这些人里有一对幸存的父子,他们多么了不起。那么是什么使他们在死亡线上得以生还,最终能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读书时发现问题,请在书上做好记号或批注。

生:默读课文并做好批注。

二、自主学文,提出问题(质疑)

师:刚才大家默读了课文,我想大家一定会发现了不少问题,下面就请大家说给老师听听吧。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

生:“他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挖到第38小时……”课文中为什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儿子的动作写得这么细呢?

生:……

师: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我想下面还是带着这些问题分组研读课文吧,在组内可采取分角色朗读或边演示边读的方法研读,要抓住课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细致描写来挖掘人物的精神世界。

生:分组研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分析问题(析疑)

师:刚才大家分组研读了课文,下面我想听听同学们对以上问题的分析。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种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强震之后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劳苦奔波,疲惫不堪,救子心切。另一方面反映地震带给人类的痛苦。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跟你在一起。”文中曾三次出现这句话,它使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的精神支柱,也是父亲坚持到底的原因。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表现了对父亲的信赖。每次出现,句同意不同。

生:“他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挖到第38小时……”这些动作描写,表现了在父爱的驱使下,父亲救子心切。挖了那么长的时间,克服了多么大的困难,救出儿子多么艰难啊!

生:“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充分表现了儿子先人后己的高尚思想境界……

四、品读课文,解决问题(释疑)

师:刚才大家讨论时讲得很好,我深受启发。下面我们怀着轻松的心情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与地震中的父子一起享受绝处逢生的幸福感吧,读后交流你的看法。

生:父亲了不起是指他恪守诺言,信心百倍,坚持不懈。他是众多在地震中救援人员的典型代表。

生:儿子了不起是指他在“绝处”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他生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思想境界,高尚无比。

师:大家说得极对。如果你就是地震中的父或子,在大难临头时,你又是怎样对自己,对别人加以安全保护呢?

生:纷纷交流防震减灾安全措施以及震后自护自救方法(略)。

教育价值;1,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从何而来?疑从何而生?“生疑”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激疑”式的提示,在自读课文中寻找疑点——即自学存疑过程。以上设计,教师根据课文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因势利导地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如鱼得水,以饱满的热情,浓厚的兴趣奔向课文,去发现问题,储存问题。“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时教师创设课堂情境,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天衣无缝,天然生成.2,“有疑必有问”。学生站在教师精心打造的在“质疑”平台上,有疑敢问,质疑会问。充分显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以上设计使课堂氛围民主和谐,教学局面生动活泼。3,学生用多种方法研读(精读)课文,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主人公的对话、交流、审视、评判的过程。“润物细无声”,书本知识,课文内容,语句含意,通过学生自主研读,会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接受。这种方法远远胜过“师问生答,师讲生听”的陈旧教法。4,“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根据这一理念,要使语文学科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效果,这就要求“释疑”要与知识的拓展创新相结合;要与培养综合能力相结合。否则,为“读死书,死读书”。以上设计,并非拘泥于体会文中父子情,而是把眼光伸到了课文深处——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这一落脚点真可谓落到了实处哇!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