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王荣辉     提交时间:2016-02-01    浏览数:3     

 

第五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运用密度鉴别物质。了解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知道温度对密度的影响。

学习简单的运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的。

二、教学重点: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三、教学难点: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四、教具:一个镀铜小铁球(约50g)、量筒、天平(带砝码)、一杯清水。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今天我们学习用密度密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师:出示铜球。这是一个看起来是铜做的实心小球,那么它是不是铜做的呢?又如何判断?

      学生:(可能的回答)

   1)可能是镀铜的,刮去表皮,看颜色,可判断。

     2)用手掂一掂。

          ……

     n)测出它的密度,将它与铜的密度比较。

       教师:这些都可以尝试,但大多数都不严谨,需要我们去完善。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密度,于是,我们只要测出其密度,然后与密度表对照,就可以知道是什么物质了。 

       学生:由一组学生测出铜球的密度,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和记录,指出实验中的错误。(以下是教师课前实验数据)

                 铜球质量: 48克

                 量筒中水的体积:60立方厘米

                 放入铜球后水的体积:66立方厘米

                 铜球的密度为:8.0克每立方厘米

                 很接近铁的密度,应该是铁制的,表面镀铜。

        教师:在用密度鉴别物质时,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或接近,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例如,测得某物体的密度是2.7克每立方厘米,请问,它一定是用铝制成的吗?

学生:因为花岗岩的密度在2.6-2.8克每立方厘米之间,所以该物体也可能由花岗岩制成。

教师: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进行比较,甚至其他高科技方法,比如光谱分析法就能十分精准鉴别物质。

2、密度与温度

教师: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我们可以这样思考:有没有可能一定质量物体,其体积因为某种原因而变化呢?

学生:一定质量的物体体积可以变化。比如,瘪了的乒乓球(没破裂),放到热水中有鼓起来了,就是球内空气体积膨胀所致。

教师:不错。这就是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热胀冷缩,使物体的体积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物体密度的变化。

                教师:那么是否所有物体都是热胀冷缩呢?请大家阅读“水的反常现象”,归纳出水的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学生:水在4℃密度最大,……(回答估计会不准确、不全面)

教师:水在4℃密度最大,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 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水的反 常膨胀,也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六、小结:1、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质的密度来鉴别物质。

               2、物质的密度会随温度变化。

七、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分析

一、过程脉络清晰,知识严谨,结构紧凑。时间略有富余,可适当增加一些相关课外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使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满足。

二、 以产生式教学为主,替代式教学为辅。效果较好,但问题还不够深刻,未能达到预期的思维训练效果,这是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 从课后作业来看,基本达成教学效果。教学思路明晰,逻辑严谨,教学风格能够吸引学生。学生积极参与,互动默契,接受知识效率较高。但总体略显单薄。需要同事间多听课、多讨论,反复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功。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