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田益升     提交时间:2016-02-26    浏览数:0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一堂课

—人民教育案例评析与解读

问题来访:

评课,究竟谁说了算

前一段时间,我参加了老课新教的教研活动。上课内容是小学五年级上学期《列方程解应用题》例三“用方程解相遇问题”。这节课好上,也不好上。“好上”在于它简单,“照本宣科”就易于完成教参规定的知识目标;“不好上”在于它因单调而易枯燥,“照章办事”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情趣。至今,我还没有听到过这节课的公开教学。

我凭着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大胆对教材进行“易容”,自设目标为:(1)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迁移建模的能力;(2)培养学生整合信息、融会贯通的能力。我在五个年级进行了试教,教学情况描述如下:

环节一

师:今天严老师给你们上课欢迎吗?(生鼓掌)

师:你们发现鼓掌过程中有数学问题吗?(生面面相觑)

师:那你们举起双手,跟老师一起做慢动作,一、二、三;稍微快些,一下、两下、三下;再快些,一秒、两秒、三秒。学生恍然大悟,纷纷说出了相遇问题的各相关要素。

师: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环节二

教师出示题目:从甲地到乙地,小强每分钟走六十五米,经过四分钟到达乙地。两地相距多少米?

学生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速度  时间=l路程,并列式:65 4=260

师:如果把算式中的“4”改成未知数,你会编应用题吗?
(学生改编后)师:你准备怎样解呢?

学生列式:260÷65=4。

师:如果仍然用基本数量关系式的思路,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65x=260

师: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解应用题的有一种方法—-列方程解应用题。(板书课题)

环节三

电脑演示两人经4分钟相遇的情景:

师: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编题:(教材复习题)小强和小芳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芳每分钟走55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学生根据“小强走的路程+小芳走的路程=总路程”和“速度和x相遇的时间=总路程”的基本数量关系列出两种算式。

环节四

电脑出示线段图:

师:你会根据线段图改编上面的应用题吗?

学生改编:(教材例3)两地相距480米。小强和小芳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强每分走65米,小芳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师:这道题与上题在叙述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既然他们描述的都是相同的事情,那它们是否有相同的数量关系?你准备怎样解应用题?

解:设经过x分钟两人相遇。

(方法1)65x+55x=480

(方法2)(65+55)x=480

x=4

答: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有的学生喜欢方法1,有的学生喜欢方法2。)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喜欢什么方法吗?(生猜测)哈,我两种方法都喜欢。(生惊讶。)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可以两种方法相互验证自己做得对不对呀。(生赞同。)

师:这题与上题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相同点是它们根据相同的数量关系式,不同点是上题用算术法,这题用方程法。

环节五

教师出示练习题:

做一做,比一比。

(1(教材练一练)两艘军舰从相距609千米的两个港口相对开出,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2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5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相遇?

(2)两艘军舰同时从一个港口向相反方向出发。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2千米,另一艘军舰每小时行45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艘军舰相距609千米?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运动方向不同,解法相同。

做一做,比一比。

(1)(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一小题)

从南京到连云港的铁路长568千米。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开出。从南京开出的火车每小时行77千米。从连云港开出的火车每小时行65千米。经过几小时两列火车相遇?

(2)甲乙两个工程队和修一条长1288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54米,一队每天修38米。几天可以完成?

(3)(教材练习二十二的第4小题)

甲乙两人共同加工171个机器零件。甲每小时加工18个,乙每小时加工20个。(缺问题)?

(4)甲乙两个打字员一起打(缺条件)页书稿。甲每小时达8页,以每小时达10页。经过几小时可以完成?

(5)一所有1000名学生的(多余条件)的小学,给学生买校服,一共用去38000元。已知上衣每件23元,裤子每条15元。请问学校买了多少套校服?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它们讲的是相同的事情吗?(备课时预设的答案是取材不同,解题方法相同。意外的是,有两个编辑的部分学生认为,“它们讲的是相同的事情,因为它们的数量关系差不多”,这生成性回答有着殊途同归的效果。)

思考题。

(第1小题)龟兔这样跑                   (第2小题)龟兔这样跑

    跑道一圈长280米,乌龟每分钟跑2米,兔子每分钟跑12米问:经过多少分钟龟兔相遇?问:经过多少分钟兔子追上乌龟?

学生解答第二小题是意见不统一,最后通过讨论解决了问题。意外的是,有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电脑上演示动画的过程中大喊“让兔子睡觉” 。于是,我随机应变,结束时遵循学生的意愿,指导学生把上述两个情景改编成“兔子图中休息几分中再跑”的题目,作为更高层次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和探究。

至此,全课结束。在总结收获时,学生不认为学习的是知识列方程解相遇问题,而世界大了很多问题。只有一个学生认为就解决了一个问题,理由是,可以把众多应用它看成同类问题。真有异曲同工之感啊!

教研活动中,听课教师在充分肯定这节课的同时,提出了两点看法:一是这节课难以看出新授之处,给人的感觉好像重点不突出;二是练习题挖得太深,例如增加了习题的比较与整合,增加了信心不足和信息多余等开放题以及龟兔赛跑的思考题。超出了教参的要求。

从评课条目上看,我认为他们的评课言之有“理”;但从学生反应上看,我认为他们的评课目中无“人”。对此,我有了一些困惑与思考。

数学课非得让学生有新授感觉吗?

对于本课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相当厚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学习经验,他们在四年级已经学过相遇问题和简单的列方程解应用题。鉴于此,我通过编题的形式把旧知和新知串联在一起,复习与新授浑然一体,在平滑的过渡中实现知识的纵向递进,自然流畅,教学无痕,难怪听课教师有“新知痕迹淡化,重点不够突出”的感觉。几个班级的教学证明,学生都没有因感觉不新而丧失兴趣,反而因此学得轻松。

在此,我的思考是:新的不新、旧的不旧,新中有旧、旧中有新,这正是对与以前所学知识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在教法上的很好诠释。

数学课只可囿于教参固步自封吗?

一些教师认为,练习设计“超标”。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正因为本课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所以我设计了同质异形的三组题让学生练习,在深入比较中实现知识的横向拓展,体会多种生活问题“外貌”不同的背后是数量关系类似、具有相同内部结构,从而建构起一定的解题模型,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课尾,我还添加思考题发展知识,提升学生思维,让学生发现,情景不同但思路可以相同,情景相似但思路可以不同,以此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克服思维定势。其中,我相机设计了一些缺少问题、条件或条件多余的开放题,培养学生利用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几个班级的教学证明,学生都没有因任务超标而不堪重负,反而因任务超标而感到充实。

在此,我的思考是:学生“吃”得了,就不算超标;学生“吃”不了,那才是超标。学生的“胃口”才是教学有无“超载”的衡量标准。

这次“老课新教”,让我深思一个问题:评课,究竟谁说了算?是“文本”(教学评价条文和教学参考用书)?还是“人本”(学生的学习反应和学习效果)?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我撰写本文的目的,并不是抱怨那些评课老师。而是想“借题发挥”,求得大家的关注与帮助。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