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王慧     提交时间:2016-02-28    浏览数:1     

《乘法的初步认识》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你们喜欢摆图吗?你最喜欢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最喜欢摆房子。 
生2:我最喜欢摆汽车。 
……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动手操作 
①在规定的时间内,摆出相同的图形,看谁摆得多又快。 
②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给你摆得图形取一个名字。 
A、指名说(我摆的叫房子图,我摆的叫电视机,我摆的叫“×”图……) 
B、同桌互说 
③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那摆这么多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样列出算式? 
学生1:7+7+7+7+7 
学生2:4+4+4+4+4+4 
学生3:3+3+3+3+3+3+3+3+3+3+3+3+3+3+3(师写时说:我都听糊涂了。生答:有15个3。师及时说:这样说我就清楚了。老师写并请下面的同学帮着数,有些学生就叽里咕噜地说:太长了,真麻烦!) 
⑤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后都争着回答) 
生1:加数都一样。(分别请学生说出这条算式的加数) 
生2:都是加法。 
生3:都有好几个加号。 
⑥谈话:这么长,还有比这条3+3……算式更长的算式吗?(有一位学生说出了30个2相加,这时,老师用很惊讶的神态望着他,使他感到很满足、很自豪)如果有100个3相加,你感觉怎么样?(太长了,太麻烦了,一个黑板都写不下)谁有好办法,使这么长的算式变得简短些? 
3、自主探究(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顿时学生摩拳擦掌,踊跃参与,有的沉思,有的讨论,经过多次探索,热烈地合作交流,在一片兴奋的欢呼声中,学生开始汇报) 
(2)汇报: 
小组1:用合并加数3+3=6、6+6+6+6+6+6+6+3(下面学生说:还是太长了) 
小组2:3+3+3=9,9+9+9+9+9 
小组3:15个3相加 
小组4:用乘法15×3 
师说: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但感觉合并加数的方法还是太麻烦,而且我们以前学过加法,你们想知道数学家想出了个更简便的表示法?(学生齐声说:想) 
(3)师出示:15×3并说:看到这算式,你想说什么? 
学生1:真的很简便! 
学生2:这个“×”是什么? 
学生3:15哪里来,3哪里来? 
学生4:这个算式怎么读? 
(根据学生的提问,请学生帮忙,逐一回答) 
(4)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中引出乘法算式的读法、表示意思、乘号和乘法。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种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写法——乘法。 
4、体验运用 
(1)找:师:接下来,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一趟,那里就有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看谁找得多? 
(2)写:针对问题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 
(3)说: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 
5、谈收获:…… 
6、生活拓展: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大家课后去找找,看谁找得多。 
二、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含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合理地组织、运用教材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摆小棒”的活动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列算式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最后把课前插图当作给学生体验用知识的资源,学生会觉得轻松又兴趣盎然。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的教学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我带学生到公园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知道:只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才能用乘法,并从中获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之感。。 
(三)注重学生的个人体悟,自主产生求知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遇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办法还是不大完美时,就有了知道数学家的办法的强烈欲望。而且会不知不觉产生对数学家、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求知。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并带他们到生活中去用乘法,从而初步形成了“乘法”的概念,并体悟学习乘法的意义。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预设生成中,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节课接近尾声时,让孩子们说一说公园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计算?孩子们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又得到了发展。整个过程,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他们自己体验、探讨出来的。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