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缪卫红     提交时间:2016-02-09    浏览数:1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及分析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前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人:(课件出示汶川地震情景)
是啊,地震是多么的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读课文,要求:a.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b.用“——”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C.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全班交流:a.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b.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思考:a.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c.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全班讨论:a.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小组内先试着回答一下。
    2、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课件出示)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e.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f.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质疑:a.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同桌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作业设计:
    1、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试着写一写。
    2、阅读类似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坚定不移
      坚持不懈
                                  先人后己
教后反思:
教学中抓住一条主线:从哪儿体会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分别抓住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朗读体会。也许离我们生活实际有些远,感觉学生体会不深,以至上课时我是灌输的,惭愧。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 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 教学情意场”, 使学生“ 触景生情” ,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本课重心应该是在主题学习的基础上,采用“侧重主问题研究的以问定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中学,学中问”,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培养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觉得可以这样更新设计: 
(一) 出示课题,提出疑问。 
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如学习本文时,看到课题,学生会提出疑问,1、地震发生时这对父子发生了什么事?2、这是怎样的一对父与子?(这里就包含着主要问题之一) 
(二)通读课文,筛选主要问题 
基本程序:读书 ,个人提出疑问,找答案 ——再读书,小组内交流问题 ,——筛选出主要问题。 
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用批注符号圈、点、勾、划,批注的内容,就是对课文印象性体验的批注。1、可以是对字词的理解,2、可以是对关键语句、精彩段落的品读,包括品优美、精妙的词句;品含义深刻的语句的巧妙表达;细致的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神态描写及作用;修辞方法的恰当运用;自然、巧妙、别具匠心的课文结构设计。 3、可以是对人物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以及不同形式写作方法的巧妙运用的感悟,4、还可以写下自己的质疑。 
1、学生精读课文,边读边划,划出自己的疑问,自己的收获,然后整理出自己以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收获。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特别是针对个别学习不主动,不自觉、不爱动脑的学生,培养他们逐渐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杜绝个别学生无目的的乱读书,无价值的乱提问的现象,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2、带着疑问,带着收获,分小组交流收获,共同提高。同时发挥小组同学的智慧,解决疑问,完善答案,筛选出小组内最有价值的问题。 
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学生精读课文,共同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发挥小组成员的智慧,互相补充,深入剖析文章,力争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展示的机会,从多角度多侧面理解文章。可以从赏析一处美妙的遣词造句,一节优美的景物描写,一段精辟的议论,逐渐过渡到赏析整篇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轻松自由的表达读书感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融入到同学们中间去,进行简要的、激励性的点评,使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启迪思维,获取审美愉悦。 
这一环节中,划分小组应注意,学习好、中、差的学生结合,爱动的不爱动的学生搭配。由组员推荐或竞争出一名学习优秀,认真负责的学生做小组长,负责协调工作,其他组员分别担负记录员,汇报员等工作,这样分配是为了保证在合作交流学习时,不让一个组员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每个成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带着问题再读书,再思考。小组内同学集思广义,共同解决,小组内成员达成共识,然后班内交流。在交流的同时,其他的小组可以对其答案进行补充,争论,教师适时点拨,明确问题的答案,同时筛选出全班最有价值仍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实现智慧共享,针对听到的答案进行补充再质疑,教师在小组交流时,要及时抓住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点拨和引申,小组之间互相取长补短。通过对重点问题的探讨,深入挖掘文章。同时,当其中一个小组的成员说明其问题及收获时,他必须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才能补充完善答案,也就锻炼了他们认真倾听的习惯和表达能力,并且提高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三)交流探究,解决主要问题。 
基本程序:筛选出主要问题后,再把主要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引导学生有重点的读某些段落或句子。全班研读、探究、交流, 教师点拨,完善答案。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讨论、探究的时间,及时点拔调控,指导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理解课文内容,明晰形象,把握情节,探究主题,并能做到举一反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方法,畅谈收获 
学生了解了人物,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及主题后,继续探究文章采用了什么样 的文字技巧。 
由于是小学学生,所以这一环节可由教师恰当点拨,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如:①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个事件表达意图——找出文章选材、剪裁的特点。②作者为什么运用这样的事件组织形式——找出文章的组材及结构的特点,包括线索、顺序、详略、构思等内容。③作者为什么要在主体事件之外增写其它事件?为什么要在记叙文字之间穿插其它的非记叙性文字? ——理解材料为中心服务的原则。找出表现技巧上的特点及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只需恰当的点拨,诱发学生意会,在意会的基础上简要的归纳。 
然后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进行知识、方法的梳理。教师简要归纳、概括,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五)拓展训练,巩固提高。 
围绕本节课的主要问题,结合主题学习配套丛书中的相关篇目,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训练,以巩固提高。 
1、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只是知识,而是学习方法。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主阅读类似的相关篇目,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如学完《地震中的父与子》后,让学生用同样的读书方法,去读配套教材里的《母爱的力量》《月光下的母亲》《只有你能欣赏我》三篇文章。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文章的内容,理清了写作顺序,领悟了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到了天底下所有父母的舔犊之情。 
2、以读促写,模仿写作 
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想一想生活中你与父母之间发生的点滴往事,写一篇文章,表现父母的了不起及你对父母的理解。恰当的运用语言、心理描写。     通过拓展训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实现了知识迁移,提高了能力,真正使学生学会了学习,而不是学死知识,读死书。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