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朱宝香     提交时间:2016-02-27    浏览数:1     

《故都的秋》教学课例及分析

  

《故都的秋》教学课例及分析

教学目标:(1)学习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

2)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3)品味揣摩语言,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散文的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制作幻灯片(古代有关秋的诗句)

教学实施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学生回答问题,畅谈感受,回忆关于秋的诗文。

教师归纳总结: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都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发面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西风渐紧,北雁南飞,满天枯叶纷飞,田野里,收获后,一片狼藉,没有了茂盛碧绿的景象,西北风中夹杂着冬的寒意,让人心绪悲凉。因此,在历代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写秋景状秋物的篇章数不胜数,名篇迭出。

(二)、提供相关材料,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电脑显示如下资料: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赋》 关于秋的景观图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图片,如香山红叶、北海、陶然亭等。 学生通过上述图文的欣赏,自然会沉静在秋意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教师点拨: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

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三)、听朗读录音(十分钟)

(四)、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朗读)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

 ”——清闲 恬静 安谧 ”——细腻 幽远 幽静 深邃 悲凉”——落寞 衰落 萧条 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求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五)、哪些景物体现了清、静、悲凉的感情。朗读、揣摩、体悟。 3-11段写景(朗读)。作者选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秋花秋树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来描写的。这些景物各具怎样的特点?

教师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3 秋槐的落蕊(4 秋蝉的残鸣(5 秋雨的凉意

6-10 秋枣的色彩(11)分别从不同的感觉品味揣摩: 秋光:秋天的早晨,仰视可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近看可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这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还有那玉泉的夜月,给人以高远柔和而又清冷之感。 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衰落的残声,是凄凉哀惋的。 秋色:既有鸽蛋似的枣儿从淡绿微黄到红特的成熟过程,也有喇叭似的朝荣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主观感受,显示着秋之火热与冷漠的统一。 秋味: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阵凉风,一层秋雨,平添了无边雨丝似愁长的凄凉之味。

继续提问:1、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因为红的色调不符合悲凉的心境。) 2、枣子熟了不也是红色的吗?作者为何又喜欢呢?(淡黄微绿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3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六)、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的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方法。

 

(七)、文章在刻意描绘的几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

(朗读开头两段和结尾两段) 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点到了南北不同景点的特色:南国的苏州、上海、杭州后厦门、香港、广州的秋味,扬州的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关于秋的议论,中外文人及其作品。

(八)、综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秋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之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秋天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天之高远,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揣摩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的修辞。 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的去领悟秋之,让人从形象的去品味抽象的。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九)、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叙述和描绘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

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十)、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提示:此题在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即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感。)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明确及准确。

本课的设计对教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抓住了教材的特点。

《故都的秋》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二、教学过程符合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的教学对象是重点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调查得知,许多同学课外都喜欢看散文,兴趣比较浓,尤其是女生,订阅了《读者》《散文》《美文》等杂志。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教法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这句话辨证地阐述了教材、教师、教学三者的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学,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不足

1、  虽然教学设计渗透了新课改的理念,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还不到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发言不够积极主动,更没有创新思维的火花,具有个性的见解。

2、  没有充分做好预习,使得课堂气氛有些沉闷。

3、  时间把握不好,最后有些仓促。

4、  写作年代较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困难主要在于一些负面情感难以理解。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消除时代隔阂。这篇散文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所以创设情境很重要。应该配乐朗读。不仅要听,而且要读,有感情地朗读。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