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5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张齐兰     提交时间:2016-01-17    浏览数:0     

 

用比较教学拓展人文深度创意设计

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  张齐兰

一、设计背景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毋庸置疑,工具性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但人文性却往往被一些老师所忽略。从学生写的作文同样也可以感觉到人文思想的缺位,引用事例往往就是屈原李白,司马迁陶渊明。很多学生甚至不管题材内容,不管角度立意,翻来覆去就是这些诗人们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几个故事。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一是教师的上课拘泥于教材。教知识,鲜教思考。二是学生缺乏有效的引导,导致思考混乱迷惘,“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思考:文学鉴赏课上的“知人论世”方法能否拓展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比较分析法能否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感悟与发现,对人文思想有更多的认识与思考?

中学课文中涉及到的古代诗文名家灿若星辰,其中不乏一些作家遭际、命途颇有相似之处,但性格情趣殊异,人生态度不同,反映在作品里也呈现出不同的意趣。将他们的人生遭际、性格命运、文学创作进行比较,知人论世,总结异同,于人于文、于师于生、于时于世都有积极的意义,更是人文教育的拓展和延伸。

基于此,在上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时,我萌生了让学生尝试着去深入比较研究作者,以达到对课文内容作更深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设想。选择比较的对象是第五单元的重要作者苏轼和柳宗元。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在中小学教材里出现多次。苏轼的作品在小学阶段有《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三首诗歌,初中阶段有《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三篇,高中阶段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石钟山记》、《江城子》(记梦)四篇,共有十篇。柳宗元的作品在小学阶段有《江雪》,初中阶段有《小石潭记》,高中阶段有《种树郭橐驼传》《渔翁》《愚溪诗序》,共有五篇。学生们从小学开始就非常熟悉这两位作家,进行比较研究有着较好的人文基础。

二、设计思路与特点

在这个单元的课文中,苏轼的作品是(前)《赤壁赋》,柳宗元的作品是《愚溪诗序》。这两篇课文都是作者在被贬谪的情况下写成,从作者生平介绍中可看出,两人的经历颇为相似:同样才华横溢,又同样多次被贬谪。在学生对这两位作家生平际遇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指导学生搜集并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与态度,个性品行,并对各自命运遭际、创作风格做出合理解释,最后总结思考,得出自己的认识。

此次活动的特点是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在班级展览。

三、实施过程与步骤

(一)准备阶段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不超过四人,推举出小组长负责任务分配,统筹。如:有人专门负责搜集苏轼资料,有人专门负责收集柳宗元资料,有人专门负责网络搜索,有人专门负责图书馆查阅,有人专门研究生平,有人专门研究创作……

教师也为学生的研究提供资料准备。为了让学生们研究起来有据可依,事先我进行了充足的准备,熟读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周国平《闲情的分量》等相关著作,大量收集两位作家的生平资料,并将相关重要章节印发给学生。

(二)实施阶段

此阶段进行了大约一个月。

学生根据自己分配到的任务上网收集资料,到图书馆查找资料。

每个星期星期五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开交流小结会,报告进展,提出发现或碰到的问题。分析讨论。

在此阶段,教师的方向性引导尤为重要。学生处在求知欲旺盛的阶段,对来源芜杂的信息资源良莠不分,缺乏鉴别能力,有的学生对一些品位不高的“野史”津津乐道,容易导致研究偏离方向,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同时,针对几个小组的研究方向过于雷同集中的现象,也要适当给予调整。

(三)小结阶段

一个月后,学生开始按小组小结学习研究心得,并形成文字。教师把优秀的作品进行打印,在教室和走廊上张贴,展览。

四、实施效果和思考

人的思想只有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从学生交上来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他们独特的思想认识,我感受到了他们在了解这两位文学家之后所受到的启示和震撼。在这里,评价他们的不是分数,而是思考的用心与专注。我想他们的心灵也一定受到大师思想的洗礼。哪怕就是那些摘取资料而成的不成熟的作品,学生在抄写的过程中,心里也在感受着,思考着。而那些独特的认识将成为学生们的宝贵财富,积淀他们的人文素养。

学生小结片段一:

他(柳宗元)之所以“自放山泽间”,为的是借山水以消遣愁怀,然而却如同李白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然而身在贬所,“望故乡”而不能归,当然痛苦,然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却又能从痛苦中得到满足。于是在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支配下,他就尽情地望去,唯恐望得不够多,却惹得一身伤痕……柳宗元是精通佛典的……在一种微妙的启示下,他想入非非,想到“化身十亿”。他始终散不开望故乡的念头。也许也正是这种思想的执着,使他整天沉闷,悲哀,看不开,最后郁郁而终。         (摘自邱硕涵《小议苏柳》)

学生小结片段二
是的,他(柳宗元)看不开,但正是这种看不开才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独特而又巨大的成就。虽然消极些偏激些,虽然你可能看不惯他,但你不可以否认他是以自己的方式骄傲着。这男人用关汉卿写给自己的话来形容也很妥当:“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徒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如此倔强的男人,我尊敬他。
……他(苏轼)与柳宗元不同,他真的看得开。也许有过绝望,也许曾无比悲伤,但他待风烟散去,便回复心思清明。当柳宗元在死角里撞到遍体鳞伤,他已坐在海阔天空中悠然品茶。如果世事无奈,还击是一种办法,看开又何尝不是种解脱?你希望我指天怒骂,从此一蹶不振,我若不,那跳脚失望的就该是你了。……人心若是强大了,外在的庸俗纷扰又岂成困扰?世上有两种防御方式,一是将自我保护领域向无限小的地方收缩,自成天下;一是将自我保护领域无限扩大,包容天下。柳宗元是前者,苏轼是后者。苏轼赢了,那群宵小输了,世间无事能将他打败。
如此隐忍博大的男人,我崇拜他。(摘自刘仲蔚《暴风雨中的吟唱》)

思考一、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但有时候兴趣也是要人提醒和点燃的。通过对古代作家进行比较教学,激发了同学们的强烈兴趣,加深了同学们对“文学就是人学”的深刻理解。

这次活动之后,有许多学生说原来苏轼是如此丰富的一个人,他的人生启示了我们如果身处逆境,我们该采取的态度。原来他们不但文采了得,政治才能一样毫不逊色。

思考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从学生后来的习作实践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品评社会人生方面,已经能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更为理性而深刻的解读,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做设身处地的思考。他们的作品中多了份厚重,少了份浅薄;多了份理智,少了份愤青;多了份冷静,少了份冲动。比较教学让孩子们跳出过去的一维思维方式,走向思想的深刻与丰腴。

思考三、人文思想的理解与形成,需要作为老师的我们及我们的社会给学生以适宜的环境与土壤。人文思想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速成,也不是某一种程式化的教学手段所能一蹴而就。但从比较教学出发,古代的文人之间相比,古代和现代的作家相比,古代和今天的社会相比,触类旁通,从而更深刻地去理解人生,理解社会,更好的把握自己的理想与实践。那么,人文的深度积淀与广度拓展,也就指日可待了。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