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5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邹有营     提交时间:2016-01-18    浏览数:3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象,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二、教学重点

诵读;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寓言四则》。

()知识预览

1.文章体裁

寓言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把一个深刻的道理寄托在精练、生动的故事里。它是人民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借助某种自然(动物、植物、无机物)或人的活动现象,来表现对某种人或社会现象的理想、评价、赞扬、批判或嘲讽的作品。它反映了人民健康、朴实的思想,闪耀着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光芒,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表现了人民优越的艺术才能和幽默风趣。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寓言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它主要的特点是:

(1)一般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来隐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大量采用拟人化手法。

(3)具有强烈的夸张和讽刺的意味。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作者简介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3.希腊神话中诸神简介

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赫耳墨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

教学设计意图:补充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研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恰如寓言诗人拉·封丹对寓言的形象概括,读寓言,要从身体读出灵魂,也即从所述故事读出道理。那么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师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

学生集体诵读,思考:

(1)寓言中赫耳墨斯的形象生动、鲜活。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对话描写为主,试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

(2)寓言对雕像者的形象惜墨如金,轻轻一句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的答语,却见其情节波澜,就其表达效果试作分析。

(3)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用简练的话语填空:全篇故事分两层,起因和开端是_______________,发展和结局是_______________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来叙述的。问句同中有变,值多少钱四个字反复出现,而主语在第一次发问时省略,第二次点明,第三次则用代词。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区别,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分不值。

(2)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转,给人以巨大反差,讽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

(3)赫耳墨斯到雕像店里去了解自身价值。叙述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

教学设计意图:整体概述故事情节,把学生引到故事中去。

3.品味关键词语,理解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狂妄傲慢的性格。

(1)听读录音,圈点勾画出寓言的关键词语,一、两、三

(2)组织讨论:

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

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说明了什么?

③“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个想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①“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

一个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的,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

这句着意刻画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认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是多么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其心灵的卑劣。

(3)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教学设计意图: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抓住情节要害设问,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当赫耳墨斯听到雕像者的回答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教学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编或续编寓言。

()研读《蚊子和狮子》

1.自由诵读,理解寓言大意。

教师提示:这则寓言的结构安排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先讲述故事,后点明寓意。

2.集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师明确:本文构思精巧,短短篇幅中,情节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故事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

教学设计意图:整体概述故事情节,把学生引到故事中去。

3.畅读课文,圈点品析文中的两、一叹息。理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及其故事的寓意。

问题讨论:

(1)这则寓言以动物喻人,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想象色彩,清新、形象,那么文中是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

(2)寓言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下列成语中:骄兵必败,不自量力,大意失荆州,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哪一则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呢?

(3)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这说明了什么?

(5)蚊子如果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本文运用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把蚊子的叫声说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以状其战胜狮子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

(2)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

骄兵必败能概括故事的寓意。

(3)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这个词语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小小较量过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4)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蚊子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对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这就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教学设计意图: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抓住情节要害设问,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多说多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结合情节的跌宕起伏和寓意大胆假设。

教学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想象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教师提供示例:蚊子正等待着那可怕的时刻来临时,松树上滴下的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网也被拉破,蚊子因此而得救。

教学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编或续编寓言。

()研读《智子疑邻》

1.作者简介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

(1)智子疑邻: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为聪明。赞赏儿子聪明,怀疑隔壁老人(偷盗)

(2)筑:修补。

(3)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3.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发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

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的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教学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读通文章,理解文章大意,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思考:天雨而导致墙坏,因墙坏而致失盗,对此儿子和邻人家的老人都有相同预见,而宋国富人却智子疑邻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偏见。

教学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寓意,并联系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的想法。

4.《智子疑邻》中开头写故事发生的背景,起什么作用?

,是故事发生的时间;,是被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盗窃者提供了自由进出的条件。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这是故事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之明,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即与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因此,等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人便夸说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偷盗是邻居那个老人干的。

教学设计意图: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找到情节的要害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主旨的理解。

5.请学生设想一下,邻居那个老人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怎样的反应?为寓言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续编。

教学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编或续编寓言,训练发散思维。

()研读《塞翁失马》

1.作品介绍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的。

2.听读录音,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教师提示:

(1)马无故而入胡:逃跑。

(2)何遽(j”):遽,就,竟。怎么就,表示反问。

(3)其马(jinɡ)胡骏马而归:带领。

(4)(du)而折其髀(bŒ):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5)人皆之: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6)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7)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8)此独以(b),父子相:故,原因。跛,瘸腿。保,保全。

3.畅读寓言,结合课下注释译成现代汉语,感知文意。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竟然)带领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教学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读通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4.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教师明确:

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揭示出了深刻的寓意。

教学设计意图:研习寓言的故事部分,找到情节的要害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主旨的理解。

5.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

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2)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做事力求周全,处事力求慎重,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面临祸患,就能处变不惊,减少后悔。这才是一种成熟的生活态度,也体现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教学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寓意,并联系现实生活,提出自己的看法。

6.集体诵读,深层体味。

()课堂小结

寓言生动、形象,是稚真孩童洞见世界的窗口。《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以及我国诸子百家著作虽然年代久远,却是孩子们喜爱的同伴。寓言分明是一个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们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这就是寓言的风采、寓言的魅力。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