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5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汤小燕     提交时间:2016-01-19    浏览数:1     

(一)教材分析

第三框《依法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是七年级第六课《家庭生活 法律保护》的教学重点,《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与学生关系特别密切的法律。在了解有关学校保护和未成年人家庭保护的相关内容之后,学习本框内容,有利于学生增强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

本框内容的逻辑结构:说明家庭保护是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环节——依次阐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受抚养权、身心健康和受教育权、财产权等相关内容——向学生提出学习法律,了解自身应有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的要求——提供未成年人维权的渠道。

(二)学生分析

经调查发现,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从表面上学习了一些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知识,但遇到实际的困难时,与父母、他人的沟通能力、维权意识和行为选择存在偏差。

通过对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说明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提醒未成年人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主动求助,争取得到合法有效的保护。

(三)基于上述分析,我拟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2.能力目标:学习观察、分析家庭生活法律保护现状的能力;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知识目标: 了解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懂得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重要环节,懂得未成年人的受抚养权、身心健康和受教育权、财产权等受法律保护。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未成年人的受抚养权、身心健康和受教育权、财产权等相关内容

2.教学难点:学会主动求助,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四、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课前准备:

1.教师:1)利用“顾路中学主题学习网站”平台,进行教学设计,上传资料(2)了解和分析未成年人家庭保护现状。

2.学生:1)利用“顾路中学主题学习网站”学习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2)完成拓展学习。

七、            课型:新授课

八、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P.28“操作平台”——“法律允许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单独居住吗?”

问题:同学们是否与他一样想离开父母单独居住呢?

阅读

思考

交流

1.阅读材料

2.引起思考

二.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PPT展示

观察思考

导入新课

三.

PPT展示: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家庭保护部分内容

发放资料

阅读思考

知法懂法

四.

案例分析:

播放视频:《电击亲生儿子》

问题:这位父亲的哪些做法是违法的?

问题:他的行为违反了哪条法律规定?

观察思考

案例分析

讨论交流

1.      依法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受抚养权

2.      保护身心健康

3.      保护受教育权

问题:“当父母打了自己之后,该怎么办?”

问题:怎样解决是最恰当的办法?

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

讨论交流

五.

4. 保护财产权

P.29“说一说”

问题:小发明家沈峻遇到了什么问题?他可以有自己的财产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

讨论交流

六.

5. 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保护

PPT展示:

《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家庭保护部分内容

介绍青少年保护的社会资源

介绍青少年法律援助网站

阅读思考

知法懂法

学会求助

七.

动画片:

《三只小猪》

播放视频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1.这三只小猪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吗?

2.为什么这三只小猪的自我保护能力有差别?

3.“狼”是什么的代表?

为什么三只小猪最终都得到了保护?

观察思考

学习感悟

领会提高

八.

介绍未成年人保护热线——“12355

如有需要

主动求助

九.

课堂小结

小结:努力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知法

明理

1.引导学生努力做到:

认识社会

远离危险

拒绝诱惑

防范侵害

4、教学实录(视频分段说明+视频剪辑)(略)

5教学反思(讲义+PPT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想以我上的《依法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教学课例,与同行们一起讨论交流两个问题:

一是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时,案例选择和运用的注意事项;

二是如何以问题推进,展开互动对话式的案例分析。

本课的教学基本是以案例为主线,以师生夹叙夹议的方式进行的,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结束了。上半节课,学生围绕着《电击亲生儿子》这个案例所进行的讨论,基本达到了事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在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的时候,运用案例分析是我们常规的做法。

(《新课标》第三部分有关“心中有法”的活动建议中提及“3.3搜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典型案例,讨论和说明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意义。”)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我在实际的运用中,有时效果很好,也有时效果不如人意。总结下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注意:  

1.要注重方向性。《新课标》强调了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强调要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课堂上选用案例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也就是说要多弘扬正义、讴歌正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当然,有些揭露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并不是不能用,而应慎用、少用。现在的互联网为我们下载课堂的资源提供了便利,但是,我以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的来源应该以教材和主流媒体为依据。报刊方面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半月谈等;视频方面如CCTV中的“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栏目;网站方面有新华网、人民网、政府门户网站等。这些媒体所提供的案例,更真实、更可靠、更典型。本课所运用的案例,是上海电视台“新闻追击”栏目的《电击亲生儿子》剪辑。在现实生活中,父亲宋杰用高压电电击自己的亲生儿子宋小伟。宋小伟如此惨无人道的遭遇毕竟是少数,但作为一个案例,具有典型性。

案例的选取,既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探究,既要避免过度地渲染社会的阴暗面,又要正视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矛盾。这则案例涉及到的是未成年人家庭生活中的法律保护问题。案例中没有诸如扶或不扶,帮或不帮,救或不救的两难问题,学生在认知形成和价值判断上不会形成冲突。我想,作为普法课、新授课,这样的安排是比较妥当的。)

在播放了片头之后,我说了下面这段话,就是对学生正面的方向性的引导。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个片头,讲的是电击亲生儿子的故事。但是,我们先把思绪拉回来。我们每年都会评选“感动中国”的人物,有很多故事。有不少故事都是讲家庭的亲情和温情的。作为父母很好地承担了教育抚养子女的义务;作为子女履行了赡养扶助老人的义务。我要说的是,这个案例是极个别的,也是极端的。

2.要注重生活性。《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从教学角度而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教学效果能否达到,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掌握程度。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才能使教学取得实效。

我分析了七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生活背景。家庭保护存在差异。有的家庭保护到位,家庭成员关系温馨和谐;有的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紧张,父母束手无策;少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有变异,家庭教育和保护缺失;部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家庭生活中遇到实际的困难时,与父母、他人的沟通能力、维权意识和行为选择存在偏差。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先利用“上海市顾路中学主题学习网站”平台,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的状况,成长的烦恼,希望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选取相关度高的案例。

因此,在课堂中要关注学生的感悟、体验。《电击亲生儿子》案例中的宋小伟年龄在十三、四岁,与初一年级的学生同龄,他的经历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以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中发生的问题为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到思想品德课对他的健康成长是有用的,有帮助的,能帮助他解决和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

3.注重问题性。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问题设计中,要考虑问题的数量、问题的认知层次、提问的方式、问题的指向、学生回答的方式、教师回应的方式等等。最难把握的是问题的思维质量。问题过难,学生无从下手,没有意义;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没有价值。本段教学的第一环节的问题设计,因为是普法课,所以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前提下,侧重于基本法律法规条文的认知,结合情节发展,夹叙夹议,条分缕析(学生手中有相关的文本材料)。事实与条文一一对照,可以形成“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学法知法守法的基本态度。本段教学第二环节的问题设计,以贴近生活,反思自省为目的,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安排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问题一:“你认为在家庭生活当中,父母安排的哪些活动是有益于你的身心健康的?哪些行为是不利于你的身心健康的?说明理由。”问题二:“刚才主持人说了,在家里,总得有人挨打。从小到大,你们挨过打吗?挨了打之后,有什么反应啊?有什么想法?”。学生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比较活跃,因为这两个问题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关联度大,学生有话可说,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也能够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经验。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