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王晓丽     提交时间:2016-01-22    浏览数:1     

 

《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把诗背给妈妈听?(学生举手,老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我当你妈妈,你现在背给我听好吗?想一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交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

  生:哥哥,今年天我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好吗?

  师:那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白”字。我先背给你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你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啊?

  生:(一愣)嗯……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他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你看俺孙女多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了!奶奶先你怎么大的时候,那有钱上学啊!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小朋友,放学回家就把这首《草》背给家里人听。

  (激发学生兴趣,活泼而实在。学生背古诗,既是一个整体把握、复习巩固的过程,也是检测学习效果的过程。在背的过程中,学生的记忆、对古诗的理解以及展示、运用都有所顾及,而且每一轮引导都逐渐深入。问题: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写字能力及巩固?背诵的面——其他学生背的效果?时间——有人说是表演,玩花样!)

这样的教学多了,语文会变得越来越虚。)

  3、有时在教学中为了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感悟”、“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就只要求学生读,对涉及到的一些语文知识不敢讲,淡化分段和概括大意,对重点段、重点句也不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无论什么课文都不敢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不是绝对不能,而是“不宜刻意”,不宜“系统、完整”。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的、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对于“感悟”,修订大纲是“感悟、积累、运用”,课程标准是“积累、感悟、运用。”可见,感悟并不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唯一的。)

  4。新标准带来新理念——关于“师生平等对话”的实践与启示》由一个案例:“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小猫种鱼》的公开课尾声,教师让学生用“种”扩词,并说句话。学生说了学多句子:农民伯伯在田野里种花生;妈妈在山坡上种玉米;我和姐姐在花园里种花……”这时,一个学生说:老师,可不可以说种太阳!学生哄堂大笑。老师问:好孩子,可以,但你为什么这么说?学生说:不是有一首歌叫《种太阳》吗?“没错”,老师带头为这个学生鼓掌,“你能把这首歌唱给大家听吗?”学生边唱边跳。歌舞结束后,一个小女孩神气十足地说:“孙中山种了中华民国!”课堂上热闹起来,老师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把这个一鸣惊人的句子写在黑板上,然后介绍了孙中山的事迹。“小女孩激动不已,两腮绯红。孩子们似懂非懂,但在老师激昂情绪感染下,都陶醉的笑了,那笑,肉如一朵朵灿烂的鲜花,开在每个人的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

  (创新是有了,但基础呢?如果连说话都不通,又谈何创新?创新,必须是在扎实的基础上才是合乎民族发展的需要。创新并不是第一位的语文素养,也不是最重要的语文素养,而只是语文素养的比较重要的一环。文化底蕴才是语文的核心!)

  5、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生),教师插话补充。许多教师不讲课文,而让学生海阔天空,说长道短,甚至大谈网上看到的新闻。仿佛教学的中心已经由教移到学上了,仿佛是课内向课外延伸。但是,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对于学生收集信息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作用,但为什么不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去延伸、拓展呢?

  6、由于不再提倡逐段讲解,一些课随意打乱文章顺序,而不进行梳理;任意肢解课文而不回归整体。有时突然冒出一个或几个句子让学生分析比较。(没有了语言环境和课文背景,语文的形象、情感、意境就没有了,也就大大削弱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材和学生是第一资源!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

  7、中期评估:市里好学校学生朗读几乎都用喊。而郊区条件较差的学校则老老实实,读好书、写好字。虽然没有多媒体,老师也没有机会出去,但语文数学都学的扎扎实实。

  结论: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创新是重要的,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创新不能脱离基础,在基础学习中同样可以培养创新的意识。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文的本质是“文化”!语文的范畴是生活!杨再隋教授:“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学习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这就是语文课上的语文实践活动,白白的浪费时间去干些别的什么,而不在语文课上进行语文实践,这样的课能说是语文课吗?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