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龚珏     提交时间:2016-02-28    浏览数:2     

 

《三峡》教学案例

 

背景:

这是八年级上册的26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言散文,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运用短短的一百多个字,对三峡四时的水进行了生动的介绍。然而,班上所有同学都没有去过三峡,而且这又是一篇文言文,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本来就有困难,因此,如何上好本堂课,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略三峡的风光,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郦道元在本文当中所运用的手法,如何调动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动”起来,是我上这篇课文时主要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采取了多种方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峡》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大家看看这首诗,告诉我,你知道这首诗当中李白经过的这一段路程是哪里吗?

生:三峡。

师:说得对,那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三峡吗?

生: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自西向东主要有三个大的峡谷地段:重庆瞿塘峡、重庆巫峡和湖北西陵峡,三峡因而得名。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处不足百米。三峡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壳不断上升,长江水强烈下切而形成的,因此水利资源极为丰富。

师:很好,看来大家都提前认真地查阅了资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关于三峡的文章。文章的作者郦道元走遍大江南北,实地调研了我国的众多水系,写了一本《水经注》,其中这篇《三峡》最广为人知,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要体会文章的美我们首先要看得懂文章,现在我要请同学对本文进行自学,将本文疏通一下,碰到问题可以小组讨论,等会我要提问,请同学进行抢答。

(生自学课文并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开始进行抢答,学生们的兴趣十分浓厚,竞争意识十分强烈,班上的气氛非常活跃。)

师:刚刚大家做得非常好,我想大家对这篇文章的意思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游戏,让大家对三峡进一步地了解,请大家看看这些图片,看看哪位同学可以最先看出来,可以用文中哪些话对图片进行描述!

(学生在积极发言的同时,对文章进行了一次有意识的识记,并且通过看图,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师:刚刚我们看了一下三峡风光,现在我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描绘了三峡的美景?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山和水。首先写了山,写了山的绵延和高峻,从“两岸连山”、“隐天蔽日”可以看出来;然后写了水,写了三峡四季的水,写了夏天水的急、春冬水的碧和清、秋天水的凄寒。

2:我要补充,我认为本文不仅写了三峡的水,还写了三峡的树、林等等,尤其是写春冬的这一段,作为山、水的点缀,更写出了春冬时三峡的生机勃勃。

师:说得很对!正是有主也有次,有山水有点缀,才把三峡写得更为生动。

3:我想提问,刚刚那位同学说作者表现了秋天水的凄寒,水可以寒,但是怎么会凄凉呢?而且作者写秋的时候似乎不是着重写水,为什么呢?

(学生对文章的最后一段产生了疑问,开始思考最后一段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水,我对学生的细心发现表示了赞扬。下面的同学也开始窃窃私语,小声讨论,我干脆就给学生时间进行思考讨论,果然不久就有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4: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秋水已经没有什么好写的了,所以作者就选取了别的素材。

5:我来补充他的观点。作者写秋确实不是直接写水,我觉得作者的理由应该是这样的:作者在前面已经写了三峡夏天和春冬的水,写了夏水的动,而春冬的水就偏静了。这个时候动和静都已经写了,再写也不能突出秋水的特色,所以作者就干脆不写水,转而写一些能表现三峡秋天特色的东西,所以就写了很具代表性的猿声,从而来表现三峡秋天的凄凉的特性。

6:我认为水是不能凄凉的,这应该是作者主观的感受。秋天在大多数文人的眼里本来就是凄凉的,作者自然而然的就会将这种情绪套入到所看到的风景里去。

7:我补充一下,我觉得上个同学说得对。而且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说“渔者歌曰”,这个“渔者”值得肯定是打渔的渔民,渔民的生活是很辛苦的,而且那个国家大分裂的时期,渔民这种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人生活肯定更是艰辛,所以作者可能是想通过这句话委婉地表达对渔民的同情。

师:同学们的讨论非常好,思路也非常好,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让老师也很有启发,希望大家以后可以一如既往地这样积极地思考问题。

师:最后我们来对这篇文章进行一个整体地欣赏。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请同学们各自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美,写得妙的地方(语句或段落)。读出来,并用“《三峡》真妙,妙在       ,你看     。”的句式简要说明理由。(提示:可从结构、词语、句式、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思考)

1:《三峡》真妙,妙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你看:“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这是正面写山的“高”和“连”,“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侧面烘托山的“高”、“连”和“陡”。

2:《三峡》真妙,妙在动静结合,你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是写静,突出三峡水的清澈,“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突出三峡的生机勃勃。

教师小结

(略)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我发现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情绪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手段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让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思路更加广。这堂课中,有几个地方做得让自己比较满意:

1、 这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小组讨论的热情,穿插了多个小组抢答竞赛,让学生的精力能放到课堂上来。

2、 让学生看图说课文的环节设计得比较好,让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识记了课文,可以达到在课堂上背诵课文的目的,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学生这堂课在关于三峡秋水的讨论上我觉得他们做得很好,以后应该常让学生充分思考,大胆阐述意见,可能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让我们惊喜的表现。

但是,本堂课也有做得不足的地方:

由于是一堂公开课,想一节课把本文上完,展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所以本堂课的整体节奏都非常快,包括环节的衔接,乃至我的语速,可能少了让学生缓冲的时间,会导致有少数学生大脑不能充分反应,从而接受不了。还是将一堂课分成两个课时比较好,一堂课就以一个重点问题为突破口,可能能更好地达到让学生充分展示的效果。但这样的话,更需要教师对课堂的把握掌控能力,因此,我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积累经验,争取早日能独当一面。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