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郭洁     提交时间:2016-01-31    浏览数:0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朗读 “帝国主义、耀武扬威、吵嚷、得意扬扬、惩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同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来了解几位大人物小时候的故事。

牛顿:苹果砸到头上,不断的观察,思考,探索,称为了最负盛名的数学家,科学家,提出了万有定律。

鲁迅:因为小时候上学迟到被先生批评,所以在课桌是刻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时时早事事早。后来成为了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师:同学们,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一句话的提示,一件事的启发,或者一个批评一个赞美,都会改变一生的理想和追求,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件事,正是因为这件事,改变了他的一生。

二、导入揭题,新课质疑

1.请同学们跟着写课题,注意“崛”的写法,正音,释题。

2.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3.请同学们带着疑问齐读课题,周恩来要为什么而读书?
三、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1.自读要求:

3.课文中有一些词语不太好读,你们会读吗?(课件出示词语)

带拼音的词语:      模范    喝彩    惩处

                    吵嚷    巡警    踊跃

                疑惑不解   衣衫褴褛    铿锵有力

4.请同学们齐读这些词语。

5.去拼音之后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去拼音词语)

6.指名一行一行读,及时正音。(第一行的词语中都有多音字,读起来要仔细了,第二行的踊跃谁来读,大家都争着抢着做一件事,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踊跃,一起读踊跃。第三行衣衫褴褛都是衣字旁,借助字形来了解词语的意思。 铿锵有力的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谁来读,师范读,生齐读。)

7.男女合作读读这些词。你们读得真是铿锵有力。课文中像这样的四字词语还有很多,你们是不是也能读好呢?(课件出示词语)

(疑惑不解  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左顾右盼 衣衫褴褛  中华不振   中华振兴 )

8.师:我们来开火车读这些词语。

9.理解词语(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课文中是耀武扬威的巡警,得意洋洋的洋人,读到衣衫褴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答。指名读这个词语,齐读。

10.字音是读准了,词语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也是有感情的,结合你们的理解,齐读这些词语。

11.如果能把词语学以致用就更好了,你们能把这些词语填到恰当的地方吗?(出示:周恩来对伯父的话_____,在一个_____的星期天,他和一个要好的同学来到了____、 ____的外国租界地,正当周恩来____时,他看到了一个____的中国妇女正被____的巡警和____的大个子洋人欺负,这让周恩来懂得了____,于是他决定____。)

12.指名说。齐读这段话。(学法指导: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学习的好办法。)

自由地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创设情境,检查字词。

同学们你们是个敢于挑战的人吗?今天咱们来一次挑战,每个数字后面都藏着咱们今天要认识的字、词、句,难度也各不相同,你们敢来挑战码?

四、梳理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看个究竟。”“从租界回来以后……解开了这个谜。”

2.根据过渡句的划分,联系上下文,和同桌讨论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师小结:原来我们也可以通过找过渡句抓课文主要事件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学习第一部分

1.过渡:伯父对周恩来说了什么?周恩来为什么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6自然段,找到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读一读。

2.出示句子,你们能把把这些带“?!”的句子读好吗?请大家分角色朗读。

3.理解:租界地

4.通过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你能感受到什么呢?(中华不振)

过渡:租界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还能从哪感受到中华不振,就让我们跟着周恩来一起去租界看看吧!

六、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 7--8自然段,找一找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句子画下来,并读一读,还可以写一写你的感受。

2.指生回答,交流感受。

出示:“……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A.指名逐句读,交流体会,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B.此时,你的心情如何?最想做什么?

C.通过体会“只能”,将情感升华,感受“中华不振”。

3.小结: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抒发情感,指导朗读(指名读,配乐读)

七、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师:其实这样不公的事情在中国哪只是这一件两件,让我们随着历史的车轮,再来回顾下当年的屈辱吧!(配乐欣赏图片)

2.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对中国同胞说些什么?

小结:从租界回来周恩来后,周恩来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原因吗?在修身课上发生了什么事?他立下了什么宏伟的志向?咱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作者以陈述事实的语气,满怀对周恩来的敬爱之情,通过人物的对话,带领我们真实而具体地走进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国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人物从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心声。在本课时我主要是围绕“中华不振”这部分组织学习。具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中华不振”。课堂上,我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组织教学的。“中华不振”成了我解构、重组、整合本文的一条主线。

   二、深入重点研读,进行语文实践

对这么多的内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击,而是引领学生进行聚焦,重点引导学生研读了伯父的话和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两部分内容。特别是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是本文的重点,它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这样处理,点线面结合,既有线上的“序”,面上的“广”,也有点上的“深”。在这两个重点的研读处理上,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文本,多元解读

在导读“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就糟了,没处说理去!”这一句时,让学生通过读悟,体会伯父的复杂心情,引导学生读出了“无奈”,读出了“担心”,读出了“愤怒”,读出了“沉重”……这些感悟虽然不同,但都源于“中华不振”,这样的导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情境,深入悟读

课文的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情感的要点。因此,我把这一段作为一个感情的突破口,请多位同学来细读这一段,并且边读边不失时机的加以追问:为什么围观的群众都紧紧的握着拳头?为什么洋人打伤了人还得意洋洋?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你仿佛听见了什么?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可怜的妇女?其次,还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如在读悟时,把“只能“作为重点词语让学生感悟,“只能”说明什么?我们能不能惩处肇事的洋人?能不能训斥中国的巡警?能不能冲上前去为妇女讨回公道?通过排比式的问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贴近文本、走进文本,达到情感共鸣。

三、 直面历史,树立学生的爱国之志 

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我不失时机的出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材料,这些材料唤起了学生的爱国意识,萌发报国之情。课堂上,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心情已和当时的周恩来一样,愤愤不平,使孩子真正的融入到课文之中。直至课的尾声,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练笔:此时,你最想说什么?孩子们都能畅所欲言,纷纷诉说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说得十分精彩。并当堂还进行了小练笔练习。

结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总体来说,这次教学能站在新课程观的高度,本着为学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围绕“爱国——立志”这一主题,让学生在文本及与文本有关的多个材料中浸润、沉潜,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走进思想的乐园,走进智慧的王国……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