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陈艳     提交时间:2016-02-21    浏览数:3     

教学案例:

《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南康市第三小学   陈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积累一些重点词句,并能进行简单的拓展运用。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激情朗读,体会课文的文字之美,情感之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难点体会人民和周总理心连心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欣赏云南傣族的民俗风情。

一、字词引领,巧入文本。

1、刚才,我们欣赏了一组云南傣族的图片。聪明的孩子一定知道,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课文——《难忘的泼水节》。(齐读课题)把你想重读的词读重一点,再读一遍。

2、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要考考你们昨天的生字学得怎样。

出示词语:凤凰    咖啡      盛满  起鼓  了水 

齐读,最后剩下“周恩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名字——(出示周恩来图片,配上简短文字)

这样一位总理你想认识他吗?1961年,傣族人民就有幸见到了他,并且和他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泼水节!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傣族,走进这——难忘的泼水节。

二、逐段学文,体会“难忘”。

1、通读全文。

(打开书第46面)这篇课文充满着喜悦与热情,适合我们带着激情大声朗读。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大声读一遍课文,读完了就举起手。

2、分段学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看到第一自然段。  谁想来读?(指名读) “一年一度”是什么意思?

你们见过凤凰花吗?咱们来认识一下(出示图)凤凰花正好在每年的泼水节前后开放,开花时满树结花,远远看去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课文用了一个词——“火红火红”,多么喜庆、热烈的颜色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这段话。

2)学习第2自然段。

引读——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这里有个词“特别”,可以换成什么词?把这个词放进去读一读。全班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把傣族人民特别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全班一起读。

过渡:周总理要来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了,人们会怎样迎接他呢?

3)学习第3自然段。

(出示段落)请女生读读第3自然段。

傣族人民用了各种方式来迎接周总理,哪个场景让你印象最深?(相机出示)

句子1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从“四面八方”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是“赶来了”而不是“走来了”或“来了”?(人们是多么急切想要见到周总理啊!)欢乐的象脚鼓敲起来了,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了,这场面可真——(热闹……)再读这个句子。

句子2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在什么情况下会铺红地毯?(指名说)这里的“地毯”指的是什么?傣族人民用他们最喜爱的凤凰花来铺成地毯迎接敬爱的周总理,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指名说)读出傣族人民的热情。

句子3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从“一条条”、“一串串”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读读这个句子。

象脚鼓、凤凰花、龙船、花炮……傣族人民用他们民族最高的礼节来迎接周总理。当总理到达的消息传来,人们欢呼着——(引读)周总理来了!

想象一下,你是傣族村里的一个孩子,最先知道总理来了的消息。假如我是你的姐姐,见到我你会说什么?假如我是你的奶奶,你会说什么?假如他是你邻居的大哥哥,见到他你会怎么说?

很快,总理到来的消息传遍了傣族的村寨,人们都在欢呼——“周总理来了!”

让这欢呼声再响亮一点!——“周总理来了!”

   过渡:是啊,周总理来了!你看——

4)学习第4自然段。

出示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总理的衣着、神态,理解“笑容满面”,体会“周总理就像我们傣家人”的感受)

课文是这样描写的,(出示段落)齐读。

周总理是汉族人,却穿上了傣族的服装;他是国家总理,是人们眼中的“大官”,却和人民一起跳舞;而且这个总理一点都不严肃,还——“笑容满面”的,这样的总理你喜欢吗?傣族人民喜欢吗?谁来读读他的样子?(指名读)

周总理的形象就这样深深地留在了傣族人民的脑海里,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过渡:泼水节里最重要的活动开始了,(出示段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场景呢?请你自由读一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5自然段。

(出示)透过这些文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里用了一个句式“一手…一手…”,谁能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句话?(指名说)

你还能听到声音吗?都有些什么声音?(指名说)泼水声、欢呼声、祝福声

清清的水泼到白发的老爷爷身上,周总理会祝福他——

清清的水泼到可爱的孩子身上,周总理会祝福他——

清清的水泼到年轻的小伙子身上,周总理会祝福他——

傣族人民也同样在祝福着周总理,他们会祝福总理——……,还会祝福总理——……

泼水声,祝福声,欢呼声,构成了一幅多么欢乐的场面!孩子们,你们也想加入这欢乐的人群吗?那就把这里当作泼水节的现场,一手拿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了柏树枝蘸水,对着你周围的人泼洒,并说出你对他的祝福!(水泼得越多,祝福就越多……)开心吗?带上你的开心读起来!(齐读)

6)学习第6自然段。

师接着学生的朗读引读——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

(出示)带上你的想象,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欢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周总理就要离开了,但是这个泼水节已经永远留在了傣族人民的记忆中,人们在心里一遍遍回味着——

7)学习第78自然段。

出示第78自然段,齐读。

课文最后连续用了几个感叹号,从这些感叹号里你读懂了什么?

老师从网上找到了几张当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在一起的照片,咱们来看看。

每当翻阅这些照片,傣族人民都会忍不住感叹——(读)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很多年过去了,每到凤凰花开的季节,人们都倍加想念周总理,想念1961年的泼水节——(读)

怀念放在心里,声音轻一些——(读)

三、回首扣问,难忘总理。

到这里,我们读完了整篇课文,假如让你用一个词来说说1961年傣族人民的这个泼水节,你会用什么词?(板书:1961年)是啊,1961年的泼水节对于傣族人民来说,是难忘的,幸福的,激动的……这都是因为——周总理(板书:周恩来)

四、情感延伸,指导写字。

从那时起,傣族人民把“周恩来”三个字深深刻在了心里,大家看到这个“恩”字,上面是个“因”,下面是个“心”,正是因为周总理的心中装着人民,所以人民也从心底里热爱他,写这个字的时候,一定要把“心”字写好,现在拿起笔来写一写!

 五、小结拓展,

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我们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和独特的民俗,比如说彝族有火把节,回族有古尔邦节,蒙古族有那达慕节,等等。同学们课后可以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作业:收集各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板书设计]

     

1961    周恩来   

幸福 难忘……(学生所说的)

  案例分析:

  

这是我2011年设计的一篇教学案例,当时按这篇设计稿上的一节课,大部分听课教师都觉得效果不错。经过这次的培训,重新审阅这篇教学案例,反思如下:

一、教学设计

这篇案例的教学设计,各环节之间脉络清晰,整体比较流畅,平实之中不乏小亮点。比如,让学生想象总理到来的消息在村寨里传递的情景时,学生说得很生动,创设了比较好的情境氛围,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练。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还是教师主导了整个教学的程序,学生基本是跟教师的思路走,其主体性体现得不够充分,另外有些教学环节有些形式化,实际效果和效率都不够,比如写字指导环节,与课文教学脱离开来,为了写字而写字,且因为时间关系,指导不够到位,没有达到真正指导、提高的目的,这与低段识字写字为重的年段目标与相去甚远。

二、教学策略

这篇案例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比较远,在设计时,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比如,课前,我给学生播放傣族风情的音乐和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傣族的文化和泼水节的传统,课中,又适时地用多媒体引入当年的老照片,直观地把学生带到那个遥远的年代,这些教学策略的采用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这些策略的选择还是技巧性过强,非常浮浅,没能积极地把信息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不够深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无法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三、教学评价。

    回望整节课的教学评价,积极、正面的评价不少,对激励学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还存在不足,大部分教学评价比较空洞,缺少针对性,对学生后面的学习活动缺少指导性,评价的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比较少。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