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曾雁之     提交时间:2016-02-18    浏览数:4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上课前,我把一部分学生对课本结论提出的质疑:“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也培养了一批人才,对外国经济的扩张也有所抵制,为什么书上却片面的强调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反馈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去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查找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学生们还把获得的资料进行筛选,根据各自观点取舍,可以说每个学生对问题都有了自己的观点。而教师本身也通各种方式收集一些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前制成了多媒体课件。

 三、课堂教学

      在课上,当讨论到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时,学生们展开了激烈地争论,认为洋务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的影响决不是课本中几句简单地否定,而且形成了两派截然相反的意见。有的学生对于书上提出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惨败就证明这一点的结论表示否定,提出洋务运动从三十年来看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但从更长时间去看,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假如没有洋务运动,中国可能连我们今天看来一点微弱的抵抗都做不到,更谈不上惨败了。对于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企业是清政府的官办企业,不是资本主义企业的观点,也有学生提出从事实上看洋务运动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留下了许多的第一,尽管它的投资(清政府投资)、生产管理(清政府派官员管理)、产品的分配(由清政府统一调拨)都采用的是落后的“官商”形式,但在这些企业中采用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先进的技术,而且采用雇佣工人的方式进行生产,都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色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有的学生提出洋务派创办的企业采用西方机器和技术,甚至使用外国的技术人员和原料,处处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限制,产品也不如西方国家的产品,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马上就有学生提出洋务派创办的企业(无论是军用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客观上生产了一定数量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些抵制的作用(例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与英、美两国轮船公司的竞争就是一个非常典型地例子)。有的学生提出即使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对洋务运动而言也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但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些商人、地主、官僚(其中也包括洋务派的一部分人如盛宣怀)在运动刺激下纷纷投资于近代工业,这些企业由私人投资,采用机器生产,雇佣工人,商品通过交换变成货币,这些无一不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可以说没有洋务运动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可能会晚一些。有的学生进一步提出洋务运动不单纯是一场经济领域的变革,它也使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新气象。19世纪70年代逐渐形成了早期的维新思想。维新派主张国家应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主张效法西方采取议会制度,为以后的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有的学生提出洋务运动也办新式教育,但只是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服务的,也派遣了一批留学生,但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最后大部分都没有完成学业或根本没有出国,所以很难说洋务运动对文化有什么贡献。马上就招致另一位学生的反驳,他认为洋务派还是很重视新式教育,共创办学校24所(培养外语人才的7所;培养工程、兵器制造等人才的有11所;培养电报、通讯人才的有三所;培养军医人才、陆军人才的各一所。)培养了一大批近代科技、军事人才,并开了学习西方的风气。至于洋务派派遣的留学生,尽管事实上只有第一批顺利完成了学业。但就是这一批不足40人的第一批留学生,在西方各国较全面的接受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教育,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而洋务运动中又翻译了一些西书,传播了新知识,后来许多参加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都是通过以上方式得到启发,从而投身于革命。一定意义上说洋务运动培养一批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者,这也是清政府始料不及的结果。有个较有见解的学生甚至提出“洋务运动是中国向近代化靠拢的第一步”,尽管这步走的有些踉踉跄跄,但毕竟是迈出去了,这就是洋务运动对于中国最大的贡献。

 

【教学反思】
       一个小小的问题,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于备大纲,备教材,而在备学生方面略显欠缺。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

       误区二:对有效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把有没有教完内容或学生掌握情况作为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这样的理念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如何认真地把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教给学生,所以与之无关的东西应该舍弃。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