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王阳春     提交时间:2016-02-22    浏览数:0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作者及工作单位: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金田中学   王阳春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涉及到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第一次对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而且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对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中的金属制品已有一定了解。前面的章节中零碎地接触过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例如一些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镁与盐酸的反应,实验室用锌与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镁、锌被酸雨腐蚀,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但对金属的性质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通过前一段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已经熟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实验,有从观察现象到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 知道置换反应的特点并学会初步判断;(3) 了解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一般方法。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2) 通过实验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合作能力;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4、教学媒体

 

教师:用具:投影仪、、镁条、铝片、铜片,被氧化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坩埚、火柴、砂纸。

 

学生用具:稀HCl,稀H2SO4 Al(NO3)3溶液,CuSO4溶液,Al2(SO4)3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片、砂纸、火柴、试管 5、教学策略 (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是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思想启迪学生思维与探究,使学生自主建构“金属的化学性质”相关知识,掌握“置换反应”的概念。设计时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支撑,体现互动、渗透、交叉、有效等现代教学观,再进行总体观下的模式运作。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以重构教材内容为起点进行教学设计。

 

具体来说,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发现,蓄势待发→设案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小结,知能升华→迁移应用,巩固新知”等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分析、推理,归纳出金属的化学性质,形成解决具体问题的基本思路。力求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的教育,已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实验探究,在教学中让学生去亲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启发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索,教师诱导发规律、归纳性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发现”的乐趣。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二)CAI辅助教学,帮助同学们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突破难点。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启发诱导,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年龄特征,学生学习主要采用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6、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环节二:引导发现,蓄势待发

 

环节三:设案探究,交流讨论

 

环节四 :归纳小结,知能升华

 

环节五:迁移应用,巩固新知

 

7、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探究历程 1. 金属与氧气反应

 

许多金属可反应,难易、剧烈程度不同               活动性:MgAl>ZnFeCu> Au    2. 金属在溶液里反应  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      活动性:Mg >Zn>Fe>Cu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3.金属与其它金属化合物反应                         活动性:Al>Cu>Ag 我们的归纳: 活动性:Mg>Al>Zn>Fe>Cu>Ag>Au . 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逐渐减弱

 

.判断依据与应用

 

越在前面越活泼 氢前金属置换氢   金属之间互置换  溶液里面可探寻

 

8、课后反思与评价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逻辑主线,它贯穿于课的始终。首先通过研究金属与氧气反应,引出金属活动性这一概念,紧接着在金属和酸(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和金属化合物(盐的概念尚未出现)反应的学习中,归纳出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两种常用方法,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判断依据,最后以“生活中的应用”、“生产中的应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进和巩固练习,同时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

 

1一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熟练;在学生实验时观察不够细致,发现问题少。

 

2以偏概全现象的存在。在学习金属与酸的反应的时候,有的学生通过一两种金属与盐酸反应一个例子就得出金属可以与酸反应的结论,轻率,不够科学,也不够实事求是,这是科学研究之大忌。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可能的条件下寻找尽量多的证据来证明我们的猜想,使我们得出的结论尽量趋于完整和正确。

 

3.合作的误区。课堂实验中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同学拿试管,另一个同学往里加试剂。这种现象还不是偶然的,是学生实验时经常发生的。老师需要加强学习,学生需要老师的进一步指导。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