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师岗位提高培训(301)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杨建清     提交时间:2016-02-24    浏览数:0     

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江西省兴国县     杨建清

 

如果说语文课堂似一池水,这池必要有清泉活水来,鱼儿水中跃,水草随波拽,树影相倒映,那才生机勃勃,令人神往。语文课堂的“活水”就是老师,老师是课堂活起来的动力源泉,那水中游动的“鱼儿”就是学生,那联系着老师和学生的“池水”就是课堂教学。因此,我将从这三方面阐述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 活力

素质教育已遍地开花,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与专业素养,随时充满活力,提供给学生营养,为课堂活起来提供动力。特别是语文课,要切实使语文课堂提质增效,做到生动、轻松、充满活力,必须使语文课堂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应是学生的领路人,我认为让语文课堂增效的前提是提高教师:

1、思想新。语文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本职,乐教善教,及时了解语文教改动态,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方法。不断挑战自我,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若语文教师能将鲜活的思想带进课堂,学生必将受到潜移默化,遨游书海,积极进取。

2、底蕴厚。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看过中华经典诗文教学大赛的老师们都不禁感叹: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上不出这么有内涵的课,

3、语言美。语言是一门艺术,尤其语文学科,其教学艺术实际上就是语言艺术。教师语言表达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水平。所以,教师语言文情并茂、创设情景,追求语言的流畅美。如窦桂梅老师的课,总是能以精炼流畅的语言吸引学生。其次要生动活泼,讲究文采,追求语言的幽默美如薛法根老师的课堂语言,轻松诙谐,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中学习。再次抑扬顿挫、张弛有度,追求语言的节奏美;最后一点字正腔圆,铿锵有力,追求语言的庄严美。如于永正老师的语言。所以我们在进课堂之前,要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努力使课堂充满情趣,又不失理趣。学生沉浸在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赏心悦耳,轻松愉快,学习效果必定见佳。

4、激情高。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用高昂、饱满的工作激情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会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要把高昂的情绪和满腔的热情,转化为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进而转化为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强烈共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 活动

好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都在竞争,都在开放,这才是大好局面。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创设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1、导语精妙,抓住人心

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看到一些著名教师的教案,会发现他们对导语的设计无不精心备至。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说一样充满悬念,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呢?其实不然,成功的导语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

一是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如:《人有两个宝》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儿歌,告诉我们人的双手和大脑的作用是很大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两个谜语导入新课:(1)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齐努力,共同把事干。(双手);(2)站着在上面,用它来思考,我们看不见,智慧里边藏。(大脑)通过猜谜语,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对新课文充满了兴趣。

二是触及重点,短小精悍。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三是创设气氛,营造氛围。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如在教学《“红领巾”真好》一课时,我先播放清晨的森林,雎鸠鸟鸣,把孩子们带入那人与自然快乐,和谐的氛围中,为后面学习感受鸟儿的快乐,鸟儿的活跃,教育孩子们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定下基调。

总之,“教无定法”,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程度随机应变,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导语设计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即:能够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学过程多彩,悦中学知

一是让语文教材“趣味化”。 法国著名学者卢梭曾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的确,一堂优秀的语文课,不光是教育目标的完成,还要使整堂课成为学生快乐的殿堂。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之所在,时刻让学生对教材处于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状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新知,更主动地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发现知识、探索真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上跳起来、唱起来,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事,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增强语文课的趣味性,使学生愿学、乐学。在教学《一去二三里》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一到十”这十个字,我选用了一首“数鸭子”歌,并带学生一起数一数、跳一跳,学生们兴趣盎然。在《升国旗》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深地认识、了解国旗,我播放了一段升国旗的录像,然后问:“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音乐声中冉冉升起,一群可爱的小鸟也赶来了,你知道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小鸟想去亲亲它,有的说小鸟想用自己最美的歌声和舞蹈表演《国旗国旗真美丽》……于是,我就让学生自编动作,齐唱这首歌:“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白云,飞上蓝天亲亲你。”学生们都很投入,从他们的神态和表情中流露出对国旗的无限喜爱。

二是让语文教学“活动化”。 活动化的语文教学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主张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加强真正意义上的分组教学或个别化教学,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一种学习的激情,形成积极的课堂集体动力,从而真正地做到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地创设一种情境,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完了bpdq这四个声母后,我发现有些同学很容易把这四个声母混淆起来,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摆一摆”的游戏:课前,让学生用纸剪一竖和一个半圆,课上,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看看竖和半圆能拼成哪几个不同的字母,学生们一下子就把bpdq四个字母摆成了。然后,我又让学生想想能不能编一首儿歌来记住这四个声母,学生们积极动脑,编了一首儿歌:右上半圆ppp,右下半圆bbb,左上半圆qqq,左下半圆ddd。学生们通过摆一摆,编儿歌,把这四个声母牢牢地记住了。在教学生认识了《认一认2》中的八个字后,我设计了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上黑板摘苹果,然后读苹果反面的字,读得对,读得好,就把苹果奖励给他。这样将识字与学生所喜爱的游戏结合起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学生识字。《秋姑娘的信》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它写了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山村的孩子写信,展示了一幅枫叶飘零,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食、小树穿“冬衣”的秋景图。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学完课文之后,我对学生说:“瞧!老师这儿还有几片枫叶,如果你是秋姑娘,你还想给谁写信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三是让学生学习“生活化”。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不只局限于课堂上,还应该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实现语文课与生活相结合。的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只有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价值所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如:学完了《认一认4》中的东、西、南、北四个字后,我说:“东西南北除了表示方向外,它还有很多其他的意思,有心的小朋友一定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这些字宝宝,说说你还在哪儿见过他们的。”学生们积极开动小脑筋,有的说东洲小学、东风新村、东京中都有一个“东”,有的说南京、南极、南通、南瓜中都有一个“南”,有的说西瓜、西红柿、大西北、西安中都有一个“西”,还有的说北京、北极、西北风中都有一个“北”,学生们将识字与生活结合起来,他们的回答多么精彩呀!《家》是一篇很有趣的课文,它告诉我们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祖国分别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小朋友的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以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用“(   )是( )的家”来说一句话,学生们都说得很好:花园是蜜蜂的家,地球是人类的家,池塘是荷花的家,蓝天是太阳的家,小溪是蝌蚪的家……听了学生们的回答,我高兴地说:“如果把你们说的合在一起,也是一首小诗,那你们也是一个小诗人了,真为你们骄傲。”学生们听了,个个神采奕奕,充满了成功的喜悦。综上所述,要使小学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就需要教师从教材、、学生、自己的教学方法出发,努力使学生形成并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执着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这样,学生就能喜欢我们的语文课堂、快乐地学习了。

 四是让课堂提问“合理”化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基本可以从课堂设问的性质和方法上做出评价。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

课堂提问的作用是相互的,但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学活动的协调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仍然是为教学这一活动服务的,其受益者仍然是学生,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对学生的作用,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我觉得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如二年级上册《“红领巾”真好》,题中“红领巾”为什么要用双引号,如果先问:“红领巾”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打引号呢?先让孩子们知道     红领巾是指少先队员,是特指,所以要用引号。也自然而然地引入课文。反之,如果先问:“题中红领巾为什么要用引号,引号有什么作用呢?从讲解引号的作用来理解,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困难。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再次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设问的形式主义倾向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弊病。问题或过简,或过琐细,或过于雷同、千篇一律,或过于空洞不知从何答起,这些都是形式主义的设问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启而不发,课堂沉闷,或者相反,课堂表面轰轰烈烈实际却一无所获。还有的教师自己闭门设计好了问题与答案,却与学生的实际不符合。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最后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五是让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中,如果教师老是采用同一种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心理就会疲劳,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挫折。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和变化教学方法,运用快乐、新颖又多变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始终一直保持学习热情,低年级的阅读课文大多以浅近的寓言、童话、故事、儿歌、童谣、古诗为主,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将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有机结合,因课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融汇贯通。像《小鹰学飞》、《青蛙看海》、《狼和小羊》、《小动物过冬》、《狐狸和乌鸦》等课文适宜用表演、游戏的方法,《水乡歌》、《云房子》等课文适宜把音乐、画面等引入课堂。如在教学《精彩的马戏》时,我先让学习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来表演,并介绍给大家。学生大胆地放飞想象的翅膀,有的采用表演的形式来介绍;有的采用解说的形式来介绍;还有的将小动物的表演画成一幅画介绍给大家。这节教学不仅使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充满活力,而且学生也充分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给课堂注入了活力。

3、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由观念到行动,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教师付出开创性的努力。我们已经迈出了开创性的第一步,但是我们的研究还相对滞后,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创设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还需要语文老师们不断探索。

三、 活跃

只有学生频频参与,积极开动脑筋,掌握了知识,思维得到了训练,出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地活起来了。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植树的季节》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和收集了春天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红领巾,然后出示春天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3、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瀑布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4、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我必须去》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我们做什么事都应该讲信用,不可以失信于别人。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丹丹很笨,应该去看马戏表演,这次不去,也许下次表演的不一样了。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分成了两派展开讨论。 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讲信用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5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6、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总之,全方位地为课堂服务,课堂才能“活”得有效,“活”得长久,“活”得精彩!

 

 

 

.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