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艺术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

发布者:胡月芳     所属单位:江西师大附属中学     发布时间:2016-01-06    浏览数:0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
     许多孩子在年幼时听见音乐都会情不自禁地眉开眼笑、手舞足蹈,这是儿童具有的喜形于色,情感外露的特点。孩子对音乐与生俱来的热爱和向往,向我们发出了信号:每个孩子都需要音乐,都有接受音乐的愿望和要求。但是,有些孩子一旦升入小学或中学,反而会不喜欢音乐课,甚至排斥音乐课,这是什么原因呢?音乐教学中的繁、难、偏、旧及教学方法的老套、低效,使得本来令人愉快的音乐课,变得单调、枯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年级的增高,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那要怎么办呢?
     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跳出音乐教学旧时的阴影,创造一个全新的课堂,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
     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孩子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奥尔夫教学模式简约为:探索—模仿—即兴—创造;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曼哈顿维尔课程的五个教学环节简约为: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的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强化;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发展音乐感受、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音乐创造能力是蕴涵在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表演能力之中的,以音乐想象力作保证,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既然如此,那么音乐课中最为常见的教学内容:歌唱、演奏、欣赏音乐甚至表演都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音乐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
     例一:在学习《非洲音乐》这一单元时,我提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有关非洲的图片、文字、音乐资料,了解非洲的文化和历史,在课堂上请同学即兴模仿或创编一些简单的非洲舞蹈动作,以表演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使学生的参与热情得到了发挥。
     例二:在学唱《伏尔加船夫曲》时,我用著名画家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做为一个背景画面,狭长的画面展现了这群穿着破烂的纤夫,在阳光酷烈的沙滩上,迈着艰难的步伐,沉重地前行着。这样的画面给了学生一个具体的,并具有震撼性的形象。随后,让学生闭上双眼,聆听音乐,发挥想象,感受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物,迈着艰辛的步伐,渐行渐远,使其产生一种特有的音乐氛围与音乐融为一体。最后,请学生根据歌曲特点和脑海中的画面即兴随音乐模仿拉纤绳的动作,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创造性的模仿,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例三:学生在学唱<<唱脸谱>>这首歌曲的时候,我先为学生提供几张京剧脸谱,请同学戴着脸谱找朋友(通过这个小游戏,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在“玩”中长知识的效果。游戏中融入了历史人物的知识,体现出学科的综合。两人合作摆造型,又在音乐实践中锻炼了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简单的京剧亮相表演,在模仿京剧演员的表演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像京剧中的各种形象,想像唱腔的抑扬顿挫,想像表演中的做派,这些活动也都是带有创造力的模仿。最后观看音像资料(让学生对京剧服装有直观认识)。
     例四:在学唱<<雪绒花>>,看完影片<<音乐之声>>后,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剧的表演,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改编剧情,甚至创作自己的音乐剧。
     例五:让学生自己动手改变歌曲节奏、变换节拍、给旋律加花等,创造自己喜爱的音乐形象。
     以上这些例子还有很多,数不胜数。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使他们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增强了创造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较优势显而易见。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格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作为学校音乐教育正应本着这样一个理念,以育人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完善的人格,使他们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