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历史课堂提问要把握好十一“度”

发布者:李福南     所属单位:南昌市第十七中学     发布时间:2015-11-04    浏览数:0

 

略谈历史课堂提问要把握好十一“度”

江西南昌市笫十七中学教科处(330029  李福南(13970022268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可见,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和运用应该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那么课堂提问怎样精心策划呢?笔者以为,关键是要把握好“度”,本文以《第10课鸦片战争》为例探讨这一问题。

定位好关注度

课本知识是具有整体性的,前后各章节之间、本节知识点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本质的联系,犹如一张“网”。因而提问应注意有利于学生整体感受文本,认真挖掘教材的重点、难点、联系点和关键点而设置问题,千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知识都提问,一节课何时“收工”?教学目标能按时完成吗?如《第10课鸦片战争》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隐藏在教材背后的潜台词而扣住教眼”,恰到好处地设疑虎门销烟的究竟是怎么回事?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影响各是什么?两次鸦片战争有何异同?围绕这些教眼问题,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的重点、难点上,从而使学生掌握全课内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选择好角度

角度原则,一紧扣重点,瞄准角度;二一题多问,转换角度;三富有启发,新颖角度, 无论是学习前的导入性提问、阅读前的探索性提问、自学后的思辨性提问、巩固时的迁移性提问……,都应力求新颖精巧;四形式多样,丰富角度,提问的题型可以有选择、判断、填空和问答等。提问的形式可以有直问、曲问、反问等。选择好角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如虎门销烟的背景、情况、结果各是什么这类问题味如嚼蜡,感到厌烦。若一反常规地发问1839年,中国外流白银多达1亿两,为流通总额的1/5农民原来100斤稻谷卖1000文铜钱,即可纳一两白银的税。现在纳一两白银的税却需卖150斤稻谷。吸食者达200多万人、数十省,有官员、绅士、幕僚、兵丁和太监,甚至连妇女、僧尼也沾染恶习。这样,鸦片走私到底对中国哪些方面造成危害?英国为何处心积虑走私鸦片?面对鸦片走私对中国造成的危害,中国政府采取了怎样对策?这类问题,学生感到似懂非懂,激发学生兴趣,激起思维的波澜,这就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选好新颖度

选取与本节课相关的名言警句、热播的电影电视剧、社会时政要闻、名人轶事、歌曲民谣、漫画等作为提问的素材,积极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氛围,让学生想说就说,说出智慧火花;想问就问,问出心中疑惑;想议就议,议出是非曲直。一般地说,在教学内容既定的情况下,设疑越新颖越能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从而把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求专求精、求广求博、求新求异,更要求实求用。如鸦片战争发生的国内背景可设计为:“鸦片战争前,社会流行着许多诸如‘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做官诀窍,多磕头,少说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贪污之王’和珅贪污达8亿两黄金相当于当时国库十年财政收入,按现在市场价折合人民币4500亿元) 民谣谚语,这反映了中国什么现象?除此之外,导致中国落后挨打还有哪些毒瘤?”这样提问耳目一新,兴趣盎然,开拓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减少理解障碍。

确定好形式度

在教学中,我们注意:①变化问的形式:认知水平的提问、理解水平的提问、应用水平的提问、分析水平的提问、综合水平的提问、评价水平的提问等,教师根据课的结构要求准备形式多样的问题。②问题设置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或语言表述,或投影展示,或录象播放等。③提问可采用正问、反问、追问或联问等。总之,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要有一个度,不宜太频繁使用同一种方式。如讲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时,提供图片和材料,采取联问: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经济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正问、认知水平的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追问、理解水平的提问)中英进出口贸易中,双方的主要状况如何?(正问、应用水平的提问、分析水平的提问)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禁烟引起的,这种说法正确吗?(反问、综合水平的提问、评价水平的提问)精心引导学生, 引人入胜,集中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五、把握好难易度

如果问题太容易,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如果太难,如空中楼阁,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易度,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完成教学任务。设计宜注意三点:一要有难度。应当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二难易适中。难度以是否适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为检验标准,以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循循善诱。难易不同的问题要由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回答,给每个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如鸦片战争或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如何?过于简单,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不如这样提问: “鸦片战争或第二次鸦片战争分哪几个阶段?各段有何重大历史事件?它绝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挑战性的问题才能促使学生思考,并通过解决问题而产生自豪感,使学生的思维强度达到“最佳状态”。

六、掌握好效度

效度,亦称有效性。中学历史课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历史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精心设置问题情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课堂提问的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检验课堂提问的效度,在确保其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看其能否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问与答是否到达点子上或要害处。例如提问:“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虽然有助于学生把握教材重点,但缺乏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用不大。如果把问题改为“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情况就不同了,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运用历史知识,形成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历史观点、历史方法。这样,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提高了提问的效率。

处理好广度

广度,指既要有一定的深度,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增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在执教《鸦片战争》一节时,对于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学生之间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武器落后,英军使用军舰、大炮和火枪,而我方却是帆船、大刀和长矛关键在于林则徐被皇帝撤职,换上了不懂军事的将领来指挥根本原因在于清朝皇帝没有调动大批的军队去作战,中国都是当地的守军与英军打,未集中全力应战。教师点拨:学好历史的关键在于要能一叶知秋,透过史实表象认识社会本质,原因可从看准备、瞧态度、比实力、论制度。归根结底,中国的失败是败在社会制度上,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对此问题的探讨也给我们今后的历史学习带来了一个启示:欲要论事明史,必先知时知世,联系历史事件所处的特定的时代和社会。

八、安排好梯度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分为四个等级:‘微解答距’(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距’(课文的变化或翻新)、‘长解答距’(综合运用原有知识解题)、‘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特有方式解题)。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出发设计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使所学知识纵向串联、横向并联,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在教学《鸦片战争》签订条约时,设计了几个问题:对比《天津条约》和《南京条约》,说明侵略势力是怎样由沿海伸入内地的?为何《北京条约》比《天津条约》的危害更大?怎样用笫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来印证笫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经过这样增设“台阶题”,铺路搭桥,逐步启发,化难为易,茅塞顿开,记的也较深刻,学生也比较有兴趣。

九、构思好多角度

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多方面地进行分析领会教材,选择最佳切入点,使设置的问题既新颖又富有启发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将“笫二次鸦片战争为什么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这一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多角度的具体的问题:鸦片战争是怎样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笫二次鸦片战争怎样使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笫二次鸦片战争怎样使中国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笫二次鸦片战争怎样使中国政府更加半殖民地化?”很明显,降低了难度,增加了角度,使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思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真可谓是一花引来万花开,一题问出万题来

十、设计好跨度

跨度,问题的设置有主次、轻重之分,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因为历史学习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一般说来,在新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小,在复习课中设置的跨度宜大。如提问: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何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教师点拨:战争爆发的根源、战争性质、战争影响等一脉相承。从国家增多、时间增长、区域扩大、条约增多、危害加深等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这样,将本节课前后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显示了历史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

十-、控制好速度

课堂提问应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当然,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类型和学生反应而定,教师要恰当地把握等待的时间。一般象记忆性、解释性的问题可给学生短一点时间,而理解性、神入性(进入角色)、推论性、评判性、总结性的问题则时间相对长一些,回答问题搞“拖延战术”“赶鸭式”不宜提倡。如“什么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记忆性、解释性的问题)“中国为什么会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如何避免悲剧在今天重演?”(理解性、推论性、评判性的问题)“从这部屈辱史中,作为一个爱国者,你看到清政府的本质是什么?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学生,为改变中国当时的命运,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理解性、神入性的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总结性的问题设计出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在课堂中主观能动性,还课堂教学一个师唱生和的喜人局面,这样历史课堂将再也不是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学习天堂。

正如一位教育家说的:“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所以,作为教师高屋建瓴地要问得其人、问得其所、问的技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历史课把握好“度”,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一定会带来丰硕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掌握住课堂提问的姚金玉

2.课堂提问要把握好“度”,施泉明  

3.钱洪潮,《谈谈历史提问中的把握》历史教学 2005年第6

4()罗杰斯.关于教和学的若干个人想法[J].治疗和教育中的有意义学习[J].外国教育资料,1984,(2).

5.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7.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8.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