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进行有效的美术教学

发布者:吴芸     所属单位:南昌市第八中学     发布时间:2016-01-05    浏览数:0

 

信息化时代,教育必将产生实质性变化,面对这一形势,美术教师也应紧跟上时代的步伐。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网络教学的前提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应该确立新的教育观念“传知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启智”。传统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但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传播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传授。面对每天以排山倒海之势压过来的新知识和信息,教师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师生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加之年轻人敏锐的接受能力,教师反而处于了劣势。但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有的教师防之如洪水猛兽。其实大可不必,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让它成为一个没有界限的课堂、取之不尽的资源库,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以往,教师告诉学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怎样做;今天,要求教师启发学生,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应该怎样想,可以从什么地方获得知识。教师的工作是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送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网络教学的成败在于教育方法的改变

对美术教师而言,开放、丰富的网络环境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既是一个优势,也是一种挑战。优势是在网络中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搜索自己想了解的美术知识;访问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欣赏世界名画,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提出讨论。但更大的是对传统的“去问题教育”的挑战。教师讲授的知识通过网络都可以轻易获得。使用“去问题教育”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去问题教育”,即常说的“不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一般步骤: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上提出问题,教师解决问题,学生没问题了就是掌握知识了。45分钟结束了,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的学习也结束了,45分钟似乎成了一道无形的围墙,学生对围墙外的世界提不起一点兴趣。事实上那只是掌握了有限的书本知识而已,当学生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就会失去好奇心,没有好奇心的学生是没有创造性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在课堂上不仅要解决学生已有的问题,更要启发学生提出更多、更深刻的疑问,让他们带着疑问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走出课堂。课后,学生还会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推动他们向知识的纵深发展,创造始于问题。

三、网络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实际作用

前面谈了关于网络教学的一些理论问题,那它在实际的教学中又如何呢?结合本人在美术教学一线的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好处。

①便于散点教学

对美术教学而言没有绝对的基础知识,不必拘泥于按部就班的“直线式教学”,网络教学是十分合适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网页时注意内容编排的主次。教师选择部分重点的东西交给学生,提供学生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再次,网页对每个学生来说既是相同的,但又有不同之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②充分感悟艺术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是一种感受教育。美术语言是一种世界语言,它可以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文化进行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与沟通。达芬奇曾经说过“欣赏——这就是为着一件事务本身而爱好它,不为旁的理由。” 学生要学会的就是“欣赏”。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如何画好直线,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去感悟艺术的语言。但感悟艺术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它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境界。学生会画画或知道这张画出自何人之手并不等于已经学会了欣赏艺术,理解了作品。

利用网络使学生尽可能多得接触到绘画、雕塑等作品,感受到艺术语言的丰富多彩,领略艺术语言的卓越多姿。不仅如此,在网页上设置合理的问题、提示,加上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和艺术家产生共鸣。感受到艺术家在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③利于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所倡导的让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原则。学生对于美术的感悟能力、兴趣和基础有所不同,我们不应该用同样的标准要求他们。所以,从学习的内容到问题的讨论,学生都可以自主选择。论坛是网络教学的精华所在,学生在这儿进行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有助于集聚智慧,思想的碰撞激起创新的火花。

④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教师对本专业有扎实的功底,还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并且要研究学生。

从网页制作素材的收集开始,然后是素材的挑选,再是内容层次的设计、知识点主次的安排、到最后论坛的主持。无一不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一个考验。光有专业知识还不行,还要求教师有比较宽的知识面,艺术是相通的,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把他们带的很远,学生提问老师总是一问三不知的话,又如何能引导学生思考呢?

所以,教师应该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借助网络的优势,进行有效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审美感受,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