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受益的小学教育

发布者:熊满秋     发布时间:2016-02-27     浏览数:0

我的小学校所给我的思想上的影响是很大的。它首先灌输给我极深厚的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思想。刘校长认真、严肃、刻苦、勤劳、朴实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也给我强烈的身教作用,使我逐步树立起我的个人奋斗的目标。

  在学习的内容上,这所小学的水平也是超过当时一般小学的。学校都是“春季始业”,即学年从旧历年初开始。后来,改行“秋季始业”,我们在冬季毕业的小学生,要等上半年才能在夏天去考中学。因此,小学多留我们上半年学,就拿这半年的“国文”课内容来说,是相当深的。我还能记得的,甚至还能背诵的有,比如《国语》、《战国策》、《史记》,等等。当时我们读起来都不觉得吃力。历史课着重讲近百年史。历史老师是一位当时的“维新派”,我们每个学生都能深刻地记得:在他讲到“义和团”的时候,他咬牙切齿地说:“李鸿章这个王八蛋(原词一字不错),借来了外国的洋枪队,打了我们中国人……”小学对于学生的理科知识很重视,除了“国文” “历史”以外,十分强调“地理”、“算术”(包括珠算)和“博物”课。此外,又十分重视育。到后来,我上中学的时候川总觉得“国文”比小学时所学的还浅,而理科课程也是学来全不吃力的,我想,这是小学打的基础好的缘故吧!

  “算术”老师给人印象很深。我已经忘了他的名字,但他的容貌和他的外号“吕二大爷”,还清清楚楚印在我的记忆中。上课时,他把教学内容记得烂熟,能把枯燥的算术课讲得使每个学生都感兴趣。一直到我中学毕业,找的数学课程成绩都是挺好的。

  我上小学和将要从小学毕业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的前夕。这是一个启蒙运动的初期,夹杂着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我们的老师受了这种思想影响,我们每个学生也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社会的动态也直接影响了我们。反帝反封建的社会活动日益多起来。首先是南开新剧社在1915年、l 9 1 6年左右所演的反封建、反阶级压迫的新剧运动,它的力量也冲击到小学里来。当时,我们也组织了一个新剧社,轮流到各家中去演出。还麓记得的一次或几次在刘以讷家中,许多次在南门里一个姓朱的同学家中。剧本都是自编的,内容以反封建、反压迫为主。但是,当时叉认为演新剧不是一件正经的事业,因此,每个人都用“艺名”出名扮演角色。这些艺名,都是由年纪较大的同学或“团长”、 社长”之类的人”派”送的。我被派名叫“菊影”,后来因为这太像演文明戏的名字,又改为“菊隐”,这个名字一直被称呼到今天,想改也无法改了。

  当时演戏用的布景都是请“冥衣铺”(给死人糊纸人、纸马、纸房子去烧的作坊)用纸糊的。道具、服装都是借的。大幕是大家凑钱买的一种很厚的”爱国布”。当时的国货,都冠以“爱国”二字。到毕业的时候,戏团散伙,大家把大幕撕成平均的若干块;、分给每个成员。我分了有一米见方的一大块,上中学的整个期闯,我都用它当书包。

  一方面,我在小学受着这种教育-培养成为一个文明人,将来好富国裕民,强国强种;另一方面,我的实际家庭生活和所接触的实际社会人物又是很悲惨的。学校教育是一种空想,现实生活是一种实际。这二者,在我的思想意识上矛盾着,摆动着,同时在相互争取着我。我就是在这种矛盾中成长着的。

  我家那时的经济情况很坏。我父亲大概只赚十几块钱。大姐已经出嫁,三姐由于无法抚养,寄养到外婆家去。我大哥投考天津邮局,当一名见习的“邮务生”,大约也只有十几块钱。我四姐和我两个人上小学。开支不够,我母亲经常向邻居借钱,最初是三块、五块,以后是十元、八元,一直积累到几十元。每月我父亲和大哥交来的工资,绝大部分要先交给邻居还利息。我哥、姐和我,对这事很是气愤,可是,我母亲非常感激债主,认为她是个恩人,逢年过节还要设法送礼,平日极尽奉承,生怕得罪了这位“财神爷”,全家就无法过活。可是,我们的生活却一天比一天苦,一天不如一天,到后来弄得冬天去典当夏天的衣服,夏天再去典当冬天的衣服。

  我上小学的情况是很苦的。由我家到小学,大约有三里路,每天来回走四趟,中午回家吃饭。早晨,家里给一个大枚(即一个大铜板,作两个铜元用),作为点心费。我在上学的路上,遇到卖“切糕”的,买一个小铜板的吃,或者去吃一碗“嘎巴菜’’。到大约十点钟,肚子里就咕噜咕噜叫个不停。冬天就更受罪,只有一身空心穿的棉裤袄(即里边没有贴身的衬衣)。母亲又因我逐年长个子,做得总是很大,一身衣服可以穿几年。这样一来,冷风吹进身子,十分难受。家里只生一个小炭碴儿盆(即煤屑)取暖,全部保温,仰仗两顿饭由锅内冒出的蒸汽。每到冬天,我不但脚冻烂了,冻得时常连袜子都脱不下来,而且连手也冻了。我的一个手指,从指尖往下数的第三节-全部冻烂,出脓出血,最后见到白骨。那些伤疤,直到今天还历历在目。

  我到今天没有吃零食的习惯。从小时起,没有钱去买零食吃。每天中午,由学校急步回家,吃完窝头或是“嘎嘎汤” (用玉米面做的“疙瘩汤”),赶快再走回学校去上课。冬天下多大的雪,也是如此。记得我毕业考试那一年’在考“博物”的那天,正是我的生日,大雪纷飞下了三尺厚,路上实在难走’脚下不好拔腿,上边大风吹得不能喘气,只好倒着身子退着往前走。结果,到了掌校迟到了几分钟,我一着急,一跑,跌倒在校园里,把鼻子、嘴巴都摔破了,血一流出就冻成冰,整个脸都肿了,但是,仍在万分疼痛中考完了那一科。遇到夏天下大雨,家里就给四个大枚,叫我在学校附近吃午饭。四个大枚是没有法子吃馆子的。小学校的堂役,每遇下大雨,就出卖烧饼油条:我还可以节省下一大枚。到后来,有些要好的同学,劝我出去吃小馆,我坚决不去。可是,他们说去吃“打卤面”并不贵,一大枚一大碗,又热乎又好吃。我终于去试试。果然,比吃那冷烧饼、软油条就着学校的白开水要好吃得多。从此,我每次就去吃两碗“打卤面”,再也不节约那一大枚了。

  吃面的小馆是一间门面的馆,掌柜兼跑堂的是一位在我那时看起来约有40岁的妇女,又高又胖,小脚,人称她为“九花娘”,她也泰然答应。在我常去到“九花娘”家吃面的时候,最初心里总是有一种不安,觉得我太浪
费了,我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可是,久之,也就若无其事了。再到后来,就又羡慕一些阔家子弟的生活了。那些阔家子弟,都聚在一家四五间门面的小饭馆内,叫炒菜吃,一吃就是一二十个铜元。有一位同学叫刘以讷一意在劝我陪他去吃那个小馆,我虽口头拒绝,但心里却很想去尝尝。我之所以没有去,只是因为口袋垦没有钱。有一天,刘看我态度十分勉强,,并答应借给我钱,我坚持不住了,和他吃了一顿这个小馆。结果,欠了刘以讷十六个铜板.一直还不上。后来,这个同学跑到我家去要账,被我的干妈知道,把我好打一顿。她骂我没有出息,骂我穷人和阔人打交道,学败家子的样儿。她替我还了债。从此,我再也不去吃好的了。

  就是这样的生活,使我自己常常想,我是一个全校最好的学生,可是,为什么生活这样苦,而那些不好好用功的学生,却活得那样舒服?我的结论是:他们是有“好”父亲,是有家传的产业的。可我没有,我得自己努力。一方面,我越发的看不起阔家子弟,另一方面,增强了刻苦求学的意志,唯一理想就是个人奋斗,改变现实。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