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教师提高培训(302)
  1. 作业标题:研修结业成果截止时间:2016-02-28
  2. 作业要求:
     

    内容: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现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

    3.请在截止日之前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结业成果

提交者:彭世玉     提交时间:2016-02-19    浏览数:4     

科教版201211月出版 

  2.4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九江市 彭泽二中 彭世玉   33270

设计思路

    本节将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体验和经历构建关于电动势内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新知识,探究电动势和闭合电路电流的规律。将以探究为主线,充分重视情景、问题,体验合作、自主、交流。既有演示实验现象的观察,又有理论的分析和推理过程,还有将实验现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探究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实验手段既有传统的仪器演示实验又有自制实验仪器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将复杂问题简单处理。本课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动手动脑和发挥才智的天地,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开一个窗口。

【教材分析】

    本节概念抽象,电动势是本章重点概念,也是本章的难点。教科书提出了“非静电力”,让学生从功和能角度理解非静电力,知道非静电力在电路中的作用,并能从非静电力做功的角度理解电动势的概念为后面学习闭和电路欧姆定律做铺垫。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分析过电路,但没有深入研究过电源的作用。在前一章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对电场有一定的了解,对电场内功与能的转化关系有一定的掌握。对于本节的教学中学生对电动势的概念及其本质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知道什么是非静电力以及电源中非静电力的作用。

3从能量转化角度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4明确在闭合电路里,电源电动势等于电路上内、外电压之和。理解电源的路端电压 与电动势的关系U=E-Ir,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环境使学生能从差异中发现问题和矛盾、从实验探究中领悟物理概念的提出。

  2通过实例类比使学生了解电动势是表征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  小的物理量。

  3初步培养从能量守恒和能量转化观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探究思维模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正确地获取知识的方法.

 2了解生活中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2 对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以及电动势概念的理解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

【难点】:1对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以及电动势概念的理解2、如何了解电源内部还有内阻。

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媒体和教具】

   石英钟、电容器、自制演示电容器放电两端电压装置、自制类比电源电路的水泵水路、数字电压表、牛奶、橙汁、自制可以变化内阻的原电池等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1.电源: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

【注意】在不同的电源中,是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2.电动势

(1)定义: 

(2)定义式:E=W/q  单位:伏(V)

(3)物理意义:表示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非静电力做功)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

【注意】:电动势的大小由电源中非静电力的特性(电源本身)决定,跟电源的体积、外电路无关。

3.电源的内阻r):电源内部的电阻。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E=U1+U2

                E=Ir+IR

       定义:

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1.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废旧电池污染环境的资料,并向周围的人们宣传如何 分类回收废旧电池。

          2.请同学们课后调查生活中那些用电器需要电池供电,哪些需要电容器供电

【教学反思】

 1. 电动势这一概念非常抽象,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并结合类比法,学生对电源的作用以及电动势概念的理解就没有问题。

 2.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学的根本。我们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理解﹑建立知识结构。通过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