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

发布者:冯小斌     所属单位:遂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发布时间:2015-10-26    浏览数:0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一时之间,对学生可以是“晓之以理”,一段时间,对学生可以是“动之以情”,而放眼长久,对学生就只能是“化之以爱”了。

“化之以爱”是一种手段。它是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样配套于学生身上实施的一种教育手段。它不同于说教,它更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不同于动情,它比情感渲染更加恒温。

“化之以爱”也是教师学生观的直观体现。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教的,只不过是学生的成长具有阶段性、反复性和长期性。那么,对于问题多发,而又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是否应该多一份耐心,多一份信心。这样一种源自内心的等待其实就是一种师爱。

“化之以爱”,“爱”要润物细无声。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特别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更加渴求。它对学生是会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的。但往往静水深流,我们对学生,既要“站在他的面前”,又要“站到他的背后”。你对他的一言一行就是“风”,你对他爱的鼓舞就是“雨”,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抵说的就是这样。传递出你对他的态度,育人于无形。当然,充当这样一个“背后的人”是需要耐力和毅力的,但这种种的坚持,正是大爱无言的体现。

叶嘉莹先生说过:“用有声的语言,做无声的事业。”

“化之以爱”,“爱”也要大声说出来。对问题孩子,对屡教屡犯的孩子,对自卑的孩子,对自尊心重的孩子,等等,我们就不能惜字如金了。他们心理需求决定了老师要因人而异地因材施教。在公共场合,要故作声势地告诉他们、同时也告诉大家,老师是欣赏他们的;在单独谈话时,更要表现出你对他们十足的赏识与关爱。这,是他们愿意改过自新的重要动力来源。试想一下,如果在一个集体,你得到的不是呵护而是排斥,那自然是无心于这个集体,努力也意思不大了。

“化之以爱”,主要还在于能持之以恒。我们在班里立下的规矩,不能朝令夕改。这也一样,不能因为学生的反复、个人的好恶而态度大起大落,甚至是判若两人。孩子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的习惯不能像成人那样一以贯之。他是在不断的反复中养成习惯,在不断的反复中习得知识,在不断的反复中形成品格。因此,老师的教育就是在不懈的坚持中不断地反复。教育是一项隐性成效的事业,它不会立竿见影。但是,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养得根深,定能枝繁叶茂。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条小径,那么,它定是一条曲折不一、高低不平的小径,小径的两旁难免满布荆棘,但若能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坎坷过后,一定是清风怡人、繁花似锦。常教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