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布者:严建荣     所属单位:玉山县教研室     发布时间:2015-12-26    浏览数:0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培养学生能力?

1.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好教学过程。同时成功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要进行良好的组织,课堂上教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激活学生的先前旧知,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一共同解决问题,决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评判学生的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要以兴趣为支点,激发学生学习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学习过程中,如果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势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热情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形式多变的教学中,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这样,对教学是不无裨益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承认或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往往会加强其学习兴趣的稳定性。教师把握好了兴趣这个支点,就能通过课堂教学这根杠杆,成功地托起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

3.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

所谓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就是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task),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其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就是说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简单地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中用,学了就用。它立足于学生本身,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

教师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而学生的目的更多在于寻找一种快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条件。任务变成了一种媒介、桥梁,它把教师的目标在自然而然中变成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在兴趣中参与训练。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