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体育课的教学策略

发布者:余军春     所属单位:新余市长青小学     发布时间:2016-01-18    浏览数:0

小学低段体育课的教学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表演。体育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不但要遵循教学原则,而且要使教学具有艺术性,使体育课更具吸引力,使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知识和运动技能。

体育作为小学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重复、教学方法单词刻板,教学效果令人堪忧。其核心和关键问题又在于课堂教学方法。因此,改进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是广大小学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本文在分析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改进小学体育教学的几条意见,旨在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1.绝对信住和依赖教师

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以其基本主导活动的形成为标志。儿童入学后便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从事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学习活动。从此,儿童就把对父母的依靠转向时教师的依靠。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把教师当作最可信赖的人,因此教师在学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心理特征是儿童能自觉地、认真地接受教师教育、指导和要求的内在心理因素,小学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儿童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

2.直接动机起主导作用

低年级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是以其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为动力的,是为了兴趣和好玩而参加活动,并带有尝试性的特点。有兴趣、好玩就喜欢,并表现出不知疲劳、不知冷热、不计较胜负、易于得意忘形:而对于不感兴趣的活动,就不乐意参加。

3.兴趣广泛但不稳定

低年级小学生天真好动,兴趣广泛,喜欢多种多佯的体育活动,并特别喜欢同老师一起活动,但兴趣不稳定,容易转移,对呆板、单调的活动易于产生厌烦情绪。

4.注意力易于分散

低年级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优势,任何新奇有趣的外界刺激都可以引起他们注意的分散。但是,对于有兴趣的对象和活动,却可以较长时间地进行注意。通过洲练,无意注意还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二、基于心理特征的体育课教学创新思路

1.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因素,现代教学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和谐课堂气氛的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有时因工作过忙,身体反映不适,情绪不佳,备课不充分,上起课来力不从心,学生也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涣散,兴趣不高,或者同学之间有这样那样的矛盾等种种原因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认真备好课,做好课前准备,对学生既严格要求,有要循循善诱,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爱。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自觉地成为体育课的“主体”。教师要大胆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教学跨越式跳高时,教师要把传统的斜线助跑改为弧线助跑,并以轻松、优美的示范动作来吸引学生,同时又要把这种方法的特点告诉学生。其主要优点就是重心低、易制动、易起跳,省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

2.创造性地运用媒介

所谓“媒介”,是教师、教材、学生在体育课堂互动时的一种介物,它包括语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以及场地器材等。体育内容丰富多彩,体育方法多种多样,体育形式千变万化,这就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关键是教师必须从“请你跟我这样做”、“必须这样做”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以合理充分、多样的“媒介”为突破点,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构建舞台。例如,教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鸟飞,教师不能做一个简单的两臂侧平举示范,就让全班同学跟着一起做,而应当启发学生去观察、去想象,自由自在地学多种多样的鸟的不同飞法;给两块木板让学生“架桥过河”,只要求学生必须踩着木板过,至于“桥”怎么“架”,留给学生各自去创造;在克服多种障碍物的接力游戏中,障碍物如何组合、如何摆放、如何跨(钻)越,由各组学生去设计、去选择;给全班学生每人一条短绳,要求学生在原有知识技能储备的基础上,或个人主动探究、或小组合作交流,通过想象、改造、拓展,创造自己见过或超越现有能力的动作方法。一个班50多位学生必定会创编出许多新颖的活动方式,使他们彼此间大开眼界,从而启发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当然,在学生创造性学习中,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设计,从方法学上提示创造的一般规律与原则,鼓励学生去发现新的思想、方法,并对学生的创造成果进行比较与评价。

3.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以往的体育教学常常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无法抛开“讲→示→练”的模式,这种模式虽有利于教师系统传授知识、技能,但却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练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练是被动、消极的,许多在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在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智能不仅得不到发展,就连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争取不到。我们都知道,体育教学最本质的特点是学生凭借教材,进行大量的身体练习,但学生的练习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动作重复。因此,教师就要善于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载体,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如我在以前教授后滚翻,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尝试后滚翻。此时,学生们争先恐后,有的在原地打滚,有的偏离“航道”,但也有的虽然没按照动作要领却滚动自如。然后我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我再加以归纳、总结,使学生明确后滚翻技术的要领,并能通过完成后滚翻动作,创造出新的动作(没有学过),像跪跳起、直腿后滚翻等。

4.带着游戏走向学生

不可否认,有些体育教材的学与练常常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兴趣不高,还容易使学生与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到课的有序进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把原来不是游戏的教材改为游戏教材,把简单的项目处理成综合趣味性的项目。如,单调的跑步运动,我们可安排学生模仿动物跑等。在准备活动部分,可事先布置学生设计未来人的徒手操、健美操以及外星人的健身操等等,让学生自己策划、施展各自才华,对那些一个动作能用多种形式、姿势完成的同学加以赞赏。由于教学组织方法变化,竞赛因素增加,学生练习兴趣劲头更足,练习强度和跑的距离比过去明显增加。这时,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只是组织者、计时员,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是自己的指挥教练。这既充分发挥了学生个人的运动能力和集体力量,同时又培养了激发创造力的自信、进取心等优良个性素质。

5.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

小学生对体育活动内容的爱好,简单地表现为对活动内容是否有兴趣,学生对有兴趣的活动内容会全身心的、忘我的投入练习,而对没有兴趣的内容,即使教师讲破嘴也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再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强迫学生去学,那么必然会导致课堂气氛不足。学习锻炼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体育课令学生望而生畏。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该深入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甘当一名学生,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与学生一起学练,感受或者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让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学生创立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例如:“蚂蚁运球”游戏,学生在练习时——特别是女生,一怕脏了手,二怕做动作时出“洋相”,因而教师怎么讲解规则学生都无动于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立即参与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学练、进行比赛、同争高低,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参与,使学生感觉教师是那么具有感染力,教师的知识、技能是那么的丰富与博大,从而确认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可敬可亲的。

6.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是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和童愿组织体育教学,防止体育教学“成人化”。还要注意防止单纯的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让儿童得到情绪上的满足,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上,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做游戏和组织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游戏化。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活动,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程顺利进行。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易兴奋,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化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7.注重教学语言艺术,提高信息传递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是传递信息的过程,信息传递主要依赖教师的语言。只有讲究课堂的教学语言艺术,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大有讲究,其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教师即使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熟练的体育技能,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技巧,信息传递便不够顺畅,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所以,我们研究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增强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是必要的。

(1)语言要精明简练、抓住关键。通常情况下,体育课中讲解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讲解时语言必须清明简练、抓住关键,做到有的放矢,言必有中。这样的讲解才能吸引学生,达到以一贯十、举一反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将技术动作要领编成讲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听起来易懂易记的“口诀”,教师在讲解时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语言要生动活泼,饶有风趣。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并通过练习,促进身心健康。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应当寓教于乐,把课上得生动活泼,饶有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时,讲解的语言要生动形象,避免枯燥无味,或者千篇一律,以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3)语言要深入浅出,善于比喻。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做到:声调抑扬顿挫恰当、节奏轻重缓急适宜、语言亲切富有情感色彩,还可以运用手势、体态、眼神、表情等来帮助表达。如果所教的技术动作比较复杂,无法用简练的语言讲清楚时,则可以采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或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喻,采用一些贴切形象生动的比喻常常把许多复杂费解的技术动作讲得清清楚楚,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低段体育教学中应避免模式化、成人化以及教学中直奔主题等缺陷,应通过实践探索开展适合儿童心理的体育课堂教育。为此,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和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自身体育教育实践,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融娱乐、趣味、情感、教法、学法等为一体,使之符合小学生体育活动心理特点,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是学生素质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