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情景创设的思考

发布者:王玉敏     所属单位:九江市双峰小学     发布时间:2016-02-18    浏览数:0

【摘要】新课标呼唤充满活力的数学课。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各种公开课、评优课中,教师们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但许多都没有达到预期和应有的效果。由于部分老师对情境的选择和使用不当,致使一些数学课为“情境”而“情境”,使数学课失去了应有的内容。本文结合具体的实例来分析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哪些误区以及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创设   思考

为了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成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狭隘的教学情境,淡化甚至扭曲了激趣教学的初衷,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下面我结合一些具体教学实例来谈一谈情境创设中存在哪些误区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看法。

一、情境创设常见几种误区:

?误区一:目的不明

  [案例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片断

  播放西安世园会优美风景(用时3分钟)。

  师:世园会的风景美吗?

  生:太美了!简直是人间仙境……

  (学生纷纷自豪地赞美世园会的风景,用时2.5分)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世园会游玩,好吗?

  生:太好了。

  (媒体出示)阎良城区→西安市火车站:乘汽车2/3小时;西安市火车站→世园会入口:坐公交车要1/2小时。

  师:我们从阎良城区到世园会的路上需要多少小时呢?你们能自己解决吗?

  ……

  在本案列中,激发学生探究分数加减法的兴趣和体验,它在生活中的作用,才是创设的最终目标。而教师却偏离了它,让学生产生了游玩的情绪体验,致使这优美的情境也没有真正调动起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误区二:脱离生活实际

  [案例二]《四则混合运算》教学片断

  师:“天气变冷了,老师想买一件棉衣。星期天,老师来到百货商场,看中两种款式。第一款:4件共456元;第二款:每件121元。哪种款式的棉衣便宜?便宜多少元?”

  学生列算式:121-456÷4

  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口述运算顺序

  本案例中,教师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理解运算顺序,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但是,创设生活情境,应当尊重生活规律。这样,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才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随意更改事实,情境与生活不符。学生是否会产生“原来数学是编造出来的”感觉呢?难怪下课后,一个学生跑到教师跟前说:“老师,我看到商场里的衣服都是标单价的,没有标4件一共多少元的。”如果把“买衣服”换成“买铅笔”、“买乒乓球”等,效果会怎样呢?

误区三:不顾学生认知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误区四:情境素材选取不合理

??? 例如,在教学“游戏公平”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活动”中,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掷瓶盖”的情境:掷出瓶盖后,盖面朝上,甲胜;盖面朝下,乙胜。并让学生思考: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学生分成甲、乙两队进行激烈的游戏比赛:时而甲队“屡试屡胜”,乙队“怨声载道”;时而乙队“一胜再胜”,甲队“高喊不公”。课堂上,不断有连续取胜后的激动和欢呼,也有败北的无奈和沮丧……半节课过去了,孩子们却没有得出“游戏公平”的结论。然而,不少老师认为这个游戏是公平的,因为瓶盖有不同的两个面,投掷后的结果应该只有“盖面朝上”和“盖面朝下”两种情况。可学生在试验中却无法体会到“游戏是公平的”。也许上课老师并没有思考用瓶盖作素材,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进行实验,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因为瓶盖整体结果的不匀称、周边的形状及其盖面不一定垂直所导致的重心偏向,游戏的不公平性是不可忽视的。可见,游戏中“盖面朝上或朝下”出现可能性的差异是不争的事实。正由于对“形状是否匀称、结构是否均匀、操作的条件是否相同”等因素的忽视,导致掩盖了事实的真相,那么又怎能出现“等可能性”的局面?结果使教学在“等”中走向了“无奈”,使学生在“无奈”中感受了“不公”。

二、两点思考:

1.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 以上种种问题的出现绝不是偶然。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 从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2、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1) 创设的情境要有全局意识

  教学情境的创设在一堂课中并不是多多益善,而应该保持一个度,要能够充分挖掘一个主题情境所负载的内涵理想的教学情境,应该既要保持动态生成性,又要保持静态稳定性,课堂应该是思维不断展开的过程,是探究不断深入的过程。所谓“环环相扣”就是这个道理。要完美地做到这一点,不是我们一朝一夕所能修炼来的。

2) 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

  无论是问题情境还是生活情境,提出的问题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一方面要从情境中及时提炼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作为教学的“摆设”。

3) 创设的情境要有数学味

  创设情境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要区分清楚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要区分清楚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4) 创设情境要有探究性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5) 创设的情境要和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创设的情境力求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自然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探索,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注意以上几点,那么,我们将会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上少走一些弯路,在课堂上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更多的实惠,使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落到实处,让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数学有效情境应突出趣味性、可探性、开放性、情感性、灵活性等五个特性,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认知、拓展思维和培养应用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趣味、探究、开放、情感、灵活  

创设教学情境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有效地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是广大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的重要环节。而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是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习的"数学情境"。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一、数学课情境创设活动不能偏离数学教学要求。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有趣的图形》的"动手做"时,有的教师非常重视组织学生借助七巧板进行拼图,开展多种多样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拼基本图形、模仿拼图、自由想象拼图、根据故事拼图、创意拼图、小组合作拼图,各个活动的形式是学生借助七巧板拼图,教师再组织学生对所拼的图形进行展示交流。交流展示时,教师问:你还有不一样的拼法吗?评一评,哪一种拼得最好?  

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多是动手活动,外在的活动多,内在的交流少,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图形和方位的描述性交流,使得数学课上起来更像美术课。从而使情境创设偏离了数学教学的要求。  

二、数学课情境创设活动要关注情境所蕴涵的数学  

情境设计时要考虑情境中的数学思想、数学知识,不仅要很好地激发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而且要牢牢把握住数学习的核心。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和同学们从探讨4个苹果平均分成2个小朋友入手,到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学生们借助生活经验得到每个小朋友应该得到"一半"。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写出1/2,而是创设了让学生自己设法表示出"一半"的活动(情境)。不少运用了图形进行表示,还有一个学生用自己名字中的某个字的一半进行了表示。教师并没有急于对这些表示进行评价,而是在介绍了数学的表示方法1/2后,询问学生是否愿意接受1/2这一表示方法。此时,一些学生仍然觉得自己的方法比较好而拒绝新的表示方法,因为图确实很形象。于是,教师就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一百分之一",这时候,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1/2"的简捷性和普遍性,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个新的朋友

这样的情境给我的感觉就是"深刻",它们在案例1的情境中,教师把握住""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引入一个数的必要性,和新数表示的优秀性,说""些就是数学符号的优越性。这个情境既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自己表示方法的机会,又通过巧妙地设计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新的表示方法的特点,由此实现从自己的表示向数学表示的飞跃。  

三、数学课情境创设活动要突出情境的趣味性  

新课标中课程目标明确地指出,要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能创造一个愉悦乐和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例如:一位省特级教师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时候,就巧妙地课首激趣,让学生用三角尺画一个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学生甚感好奇,兴趣盎然,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猜想、操作、观察、思考、交流、验证,最后揭示出这样的三角形画不出的结论,教学设计凸显"趣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一位教师先出示电脑课件,屏幕显示一幅春天的景象,碧绿的草地上有这样的图形:出发点,伴随一段轻松的音乐,我给学生讲述一个小兔赛跑的故事:两只小兔从同一点出发,小白兔沿着大圆的边上跑,小黑兔沿着8字形的两个小圆的边上跑,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俩同时回到出发点,这时它们争论起来,谁都说自己比对方跑的路程多。现在请同学们给小兔做裁判,到底谁跑的路程多呢?这样,学生为了做一个公正的裁判,急于知道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果偏离太多,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是不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因此,我们只有了解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问题,寻求一些儿童感兴趣、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与他们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一个让每位学生都乐意学习的情境。  

四、数学课情境创设活动要突出情境的可探性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数学教学应该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是探究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之前,我们首先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值得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应用,在探究中创造,在探究中升华。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新课前老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来当一回学生,现在,请你们出题给老师做,写出一个你想写的多位数,并偷偷的计算一下这个数是不是能被3整除。然后报出你写的多位数,老师不需要动笔就能判断你写的数是否能被3整除,同学们相信吗?"谁先来考考老师……经过几次试验,学生被老师的"快速抢答"吸引住,学生眼里尽充满疑惑,心想:老师到底用了什么绝招呢?于是一种急于揭谜的心理油然而生,这样,学生的一股创新探究的火花被激发出来。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沉浸在这种浓烈的探究活动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  

五、数学课情境创设活动要突出情境的开放性  

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提出"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等理念。这说明了数学课堂应该具备开放性,即: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思维方式。这决定了小学数学情境的创设要应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把数学内容与数学现实联系起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在引导学生探索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中,教师先出示价钱是1元的实物转笔刀,每人发给一定数目的样币,接着提问:如果买一个转笔刀,要付多少钱呢?请你拿一块钱给售货员?让学生试着拿一拿,并在小组内交流,比一比哪组拿法多。创设了这样一个开放性情境后,鼓励学生用不同的付款方式,以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自己的生活经验拿出1元钱,接着全班一起讨论付款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过程中,学生展示他们多种不同的拿法。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这么付,能说说理由吗?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元与角的进率,1元=10角。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领会了不同付款方式的共同点,帮助学生理解10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角,并由此联想到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在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六、数学课情境创设活动要务实避虚  

在教学中,教师在情境创设时,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有些情境非学生熟悉的,不符合生活情理的或者完全人为编造的,这样的情境展开后,学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或者无法挖掘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这种数学情境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而情境中经常也会带点"俏、虚"的味道。   

如一位教师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创设了一个学生去商场买旅游鞋的情境,商场上标价:其中一种款式标价每双127元,第二款标价5双共565元,哪种便宜,便宜多少。这样的情境一出示,马上有学生提出说:"我看到的商场标的是单价,没有标5双一共多少元的"。这样的情境,与生活实际不符,不但不起作用,反而造成负面效应。  

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注意内容要真实,形式要朴实,不能为了追求表面热闹和某种形式而把简单的东西人为地搞复杂了,不能理解为创设了情境就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要看是否能有效的为教学服务,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做到务实高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更应上升为一种理念,更要落实于"行动"中,更需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把"实效性"真正落到实处。   

其实,情境的设计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我只是提到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方面,希望能对老师有一定的启发。无论如何,教师对情境的选择最终会体现出教师个人对数学的看法、对教育的看法,所以"修炼内功"也许是最根本的。  

七、数学课情境创设活动要激""情境   

有价值的数学情境能让学生"触景生思",如果学生只停留在情境表面上,没有进入数学实质性的领域,感觉不到数学问题的存在,那么这样的情境就毫无意义。所以要创设一个能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一节数学课堂能让学生喜欢,必须创设一些生动的氛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被吸引出来。例如,有老师上《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课前给学生带来的神秘礼物,一层又一层的纸包起来,学生好奇,很想知道老师送的礼物是什么,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激活了,所有的学生把眼睛盯着"礼物",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但是最终撕开外皮,"礼物"确是一块砖头,学生虽然感到遗憾,但徐老师的举手投足间的幽默都把在场的学生折服了。   

情境设置还不能只为某一个教学环节服务,而是要将一个情境用足用活,巧妙贯穿多个教学环节中,让它从头到尾发挥作用。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在课前用电脑动画显示:小熊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轮子上颠簸,并设问:"小熊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该是圆形的。经过新知学习后,接着再用动画显示"小熊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是车轴不在圆心上颠簸,设问:"车轮已经改成圆形的,为什么小熊还是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汽车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用动画显示小熊坐在平稳的车轮上高兴地行驶。这个问题情景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感。  

总之,为了让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创设一个有效的数学情境非常重要。要根据教学需要,围绕目标和重难点,创设能贴近学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活跃,务实高效的情境,从而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