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处理好师生关系?

发布者:童帆     所属单位:余干县电化教育管理站     发布时间:2015-11-04    浏览数:0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近代教育家夏丏尊的名言。俄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老师。如果一个教师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也就算不上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名完善的教师。”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提倡教师对学生最重要的品德就是爱。他说:要想成为孩子的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热爱学生是教师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必要条件,一往情深地热爱学生是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品质。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深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和保证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做到:(一)关心和了解学生。(二)尊重和信任学生。(三)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四)鼓励学生参与教育过程,吸收他们的正确意见。
    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和保证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
    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的过程。因此,它的顺利进行,不仅取决于教师,也取决于学生,是以二者的积极性为前提的。而这两个积极性能否充分地调动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到师生关系状况的制约。对于学生来说,凡是和自己关系、感情深的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即使是最严厉的批评,他们也认为是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因而能愉快地接受。反之,假若师生关系不和,那么同样的教育影响,学生往往不理不睬,没有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师生关系好坏对教师工作也有影响。师生关系好对教师也是一种激励,它会促使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从工作中体会到一种特殊的幸福和愉快;反之,教师就会感到不愉快,从而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
    许多教师这样的切身体会,如与某个班学生关系较好,教师授课就会精神振奋,滔滔不绝;反之,教师授课时势必无精打采,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可见,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过程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形成主人翁意识。如果师生关系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彼此相互尊重和信任,那么学生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就会感到一种做人的尊严,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乐于施展自己的才能,愿意参与教育过程。他们能够经常注意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进而激发起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这种意识能够不断地得到强化,最终就会作为一种思想品德,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参与学校生活和参与未来社会生活的一种准则。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教师关爱学生,学生对老师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种道德情感会造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陶冶和感染。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和信念,从感情上不断扩大友爱的范围,学会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别人,懂得应该把个人同他人,同集体、同祖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进而把更自觉地把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对人民的爱落实到实处——努力学习,培养自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善的性格。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班集体里面,师生关系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师生关系好,学生就会心情舒畅,情绪乐观,积极向上,感到生活是一种乐趣,从而对人,对已,对周围环境都有一种积极的态度。比如,关心集体,助人为乐、认真负责、不怕困难等等。这些特点经过不断的强化,就会被逐渐地固定下来,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倾向,成为学生性格的一部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接受教育程度起着制约的作用,也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效果。正如教育家柴可夫斯基所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
      三、关爱学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最基本的要求 。
      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不是来源于血缘关系,也不是来源于教师某种单纯的个人需要,而是来源于他们对于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教师越是满怀觉悟去爱学生,就越能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能够迅速地确立起来并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怎样去关爱学生,赢得学生的爱戴呢?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从表面上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为大,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因此,不了解学生就不可能有对学生真正的爱,更谈不上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而了解学生绝非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教师必须作出一番艰苦的努力。
     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不了解学生,教师就失去了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生、生活、思想、健康等情况,才能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一位优秀班主任曾讲了他的处理一起学生作弊事件的经过。他班上的英语课代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英语内容,征得任课老师的同意,在自修课上组织同学测验。测验结束后,中队长总结说一切正常。但班主任认为在没有教师监考的情况下,说一切正常,似乎集体舆论还没强大到这样的程度。果不出所料,下课后有同学反映,测验时看书的人不少,连中队长也看书。怎么办?这位老师想起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真相在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出他的品格。”第二天,他就要求全体同学把这句名言背下来,并讲述了一个反映学生时代作过弊的学生30年后懊悔心情的故事,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的答卷”。几个学生在答卷承认了翻书的错误。这位班主任又把这些好的答卷制作成录音,取名为“心声”,让学生在听录音的过程中,再接受一次自我教育。这就使班级进一步形成强大、健康的集体舆论。这位教师的教育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效果,除了他高明的教育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他对学生深刻的了解。他了解学生的情感,要求和心理特点,他尊重同学,在不伤害同学自尊的前提下,启发学生自我教育,自己认识和纠正自己的缺点。
     要了解学生,首先,要力求全面深入。既要了解学生本身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和特长;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的苦恼和忧虑。总之,一个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了解学生的一切,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找到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方法,使师爱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教育工作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实效。
     其次,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应当主动和学生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取得他们信任,倾听他们的呼声。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才会是深刻的全面的。
     再次,教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而不能以自己的心理取而代之。
     (二)尊重和信任学生。
      学生无论怎样不成熟,他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极大地尊重和信任他们,教师如果把教育学生的权力凌驾于学生的人格之上,必然会把斥责、讽刺、挖苦视为正常的教学手段,甚至发展到辱骂和体罚学生的地步,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一般来说,儿童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希望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发见他们身上闪光的美好的东西,就会使他们更好地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更加容易接受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并积极地克服身上的缺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这种上进心。如果不去加强并发扬儿童个人的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们的道德面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在帕甫雷什中学任学校长时,曾经遇到过一位小学女教师在一年级给新生上第一堂课,当她讲到学生到校,双手、耳朵和衣服都要保持清洁时,看到坐在前排一个孩子耳朵很脏,她就说:“大家看,格里沙的耳朵多脏啊。”这时全班的孩子都集中注意来看他,这个孩子羞愧得真想把脸藏起来。以后,每次上课,他总觉得似乎全班同学都在看他的耳朵,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结果,到了第一学期末,格里沙地成绩已经很差了。他母亲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把孩子转到另一个班去,结果,格里沙成了一个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个女教师在教育上所犯的错误就在于对孩子漠不关心,在全班把他作为典型来批评,从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就要信任学生,尊重出于信任,应该相信学生经过教育是能够进步的。一生中不犯错误的人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人生观和道德面貌迅速形成的中学时代,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可能性更大。因此,要充分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引导他们改正错误,信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力量。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和正当的兴趣爱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平等相待,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人格、有尊严的人。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训斥、谩骂和体罚等,都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都将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其次,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够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对美好前途的追求,促进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总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旺,教师要把自己的一颗爱心奉献给自己的学生,努力去培养学生。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