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活资源丰富初中思品教学

发布者:肖继红     所属单位:赣县南塘中学     发布时间:2016-02-25    浏览数:0

内容摘要:新课程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内容观,强调课程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思想品德》新教材以生活主题模块来构建,正是体现了新课程的这一理念。而在思品课教学实践中如何在重视教材的范例价值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超越教材范例文本,依然是我们教师尚需努力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如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和巧用生活资源,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得到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
关键词:生活资源?? 思品教学
一、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巧用生活资源”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是新课程的既不能理念之一。《思想品德》新教材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进行编排。这就要求教师在重视教材的范例价值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超越教材范例文本,开发和巧用生活资源。
然而瞬息万变的的信息技术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既给思品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又对教师如何运用生活资源进行了考验。若教师面对生活在具体环境中的本班学生,照搬或复制教材上的范例来展开教学,势必会忽略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成长需要,导致我们的教学缺失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若教学运用大量的芜杂的生活资源,没有关注生活资源运用的“天时地利人和”,则又会偏离思品课教学的目标,不能体现思品课的价值。
所以,真实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必须选择和巧用生活资源,将激情、明理、导行各个环节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学生生活出发,回归生活,实践“生活化”教学,使课堂成为沟通教材与学生生活的桥梁,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
二、生活资源的筛选原则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靠强行灌输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感受、理解和领悟,透过对以往知识经验的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才能内化成为个体独特的心理内容,生成多彩的内心文化世界和心智结构。面对种类和内容丰富繁多的生活资源,我们是不是都可以信手拈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笔者认为在筛选生活资源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教育性——反映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进步方向
所谓教育性,是指教师选用的生活资源应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品德,能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为此,教师选择生活资源时不仅要考虑特定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应选择那些对学生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进步方向的资源,尽量运用能产生积极效应的生活资源,给予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学生必要的价值观引导。
如在上《身边的诱惑》时,教师可以每周一次的晨会为例。晨会上有时会听到值周长表扬拾金不昧的同学,这些同学的行为就可以作为抵御“金钱的诱惑”的正面例子来引用。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或身上的资源,不仅教学内容变得丰富了,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也能给予学生正当性价值取向的评价,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统一并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2、发展性——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
发展性,指选用的资源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使课堂教学吸引学生,体现学生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矛盾、困惑,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那些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密切联系当前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注重以活泼多样的呈现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学习主体的参与,使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如《看到进步与长处》的课堂教学有一个“猜一猜”的教学环节。课前笔者请每位同学带一张婴儿期或幼儿期的照片(和现在的相貌差异越大越妙)。课堂上,笔者先请大家一起来猜几张照片,猜中后,大家一起回想与这位同学交往相处的细节,分析这位同学有哪些优点、长处或进步。接着,把其余同学的照片分给各小组进行猜测分析……通过运用“照片”这样一种生活资源,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同学油然而生一种肯定自己、欣赏自己的感觉,增强了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丰富学生做人的道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3、适应性——提升教师的教学修养和现实水平
适应性原则体现了资源利用的难度和信度问题,在教学艺术和教育机智方面对教师如何巧用生活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素质背景等,把握好资源利用的难度。其次,教师要立足教材,对各种来源的社会生活信息资源进行反复研究,精选真实可信的资源进行整合,以引导学生区分良莠信息,形成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教师要想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就要勤学多思,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以提高自己的教学修养水平,具备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材料和独立自主地处理教材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促进下,课堂教学才能发挥同伴的合作交互作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教材与生活资源的沟通、对话与应答,共创共生,批判反思,求异创新。
三、巧用生活资源的教学策略
就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质内容而言,可以运用于思品课教学的资源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按照功能特点进行分类,可以按照空间分布分类等等,我们这里所说的生活资源,属于按功能特点分类中的素材性资源。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和问题等都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具体的、丰富的素材。笔者在进行思品课教学时巧用生活资源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策略。
1、激活生活经验的策略
案例: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活动:《比比谁的人缘好》。先请同学评选班中人际关系处理得较好的同学,接下来请这些同学谈谈自己与同学、老师、长辈等相处的心得体会和经验。进而由教师启发点拨,可得出结论:尊重他人的人格;在称呼上尊重对方;以谦虚的态度待人等。
像人际交往这种存在于学生中的经验型生活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一般说来,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必然比课本上的内容更具体、生动,七年级的学生愿意甚至喜欢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由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更能吸引人,且也能使更多的同学积极投入于教学之中。为此,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尽量发掘和利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通过设计各种开放性的教学情景、对话和活动,使学生多进行经验、生活史的反思、分享与互动,激活学生过去所沉积的隐性化的经验,并对学生的实践性经验进行提炼和整合,使之成为显性化知识,引导学生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1、捕捉热点新闻的策略
思品课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每个学生课前都要进行时政演讲。笔者在所任教班级中规定时政演讲的要求是:演讲的同学在准备演讲稿前需要预习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尽量选择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新闻作为演讲内容,加上自己的评论;其余同学在听完演讲后,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要求演讲者作答,也可以针对演讲者的评论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允许辩论……并以此作为结构评分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思品教师,需要关心时事,关注热点新闻,才能在学生进行时政演讲时,捕捉有效信息,在新闻时事与教材知识间寻找合理恰当的结合点,使这些鲜活的材料似源头活水般不断地流进课堂的小溪,成为教学永不枯竭的素材源,并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对社会生活事件的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
案例:《自信有助于成功》
雅典奥运会后,全世界刮起了一股刘翔旋风。如有一位男生的演讲稿是这样的:2004年8月28日凌晨,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中国选手刘翔凭借出色的跨栏技术以及稳定的栏间节奏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金牌,并打破了奥运会纪录,平了世界纪录。这也是中国短跑直道项目在奥运会上的历史最好成绩……这意味着,中国人首度在奥运田径短跑项目上站起来,亚洲人在奥运短跑上的希望也跟着飞起来。
有学生问:你认为刘翔为什么会在高手如林的比赛中夺冠?答: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自信的因素。又有学生问:你认为自信对他的成功影响大吗?答:是的。并引用了刘翔在比赛前后的言语“我在比赛中从来不在乎我两边的人是谁!”“有什么好紧张的……”等为证。
笔者简单小结:赛前保持冷静、放松、自信的精神状态对于运动员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把学生的高昂情绪顺势迁移到学生的学习上来,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持自信、冷静、乐观、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除了体育新闻,当今的其他许多社会现象也是学生所关心的,如去年发生的安徽阜阳假奶粉事件、煤矿爆炸等,都可以作为生活资源加以运用。 
3、挖掘学生问题的策略
案例:身边的诱惑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曾经遇到过或将要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在信息时代,网络世界对学生的诱惑更是普遍现象。教学中,有一些学生谈到了网络游戏对自己的诱惑实在难以拒绝……有一胖男生还提到他玩网络游戏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笔者就请学生分组展开辩论,辩题分别为:网络游戏的利与弊和玩网络游戏能减肥吗?辩论中学生提到了网络游戏对于开发人的智力,锻炼眼耳手脑并用能力,丰富业余生活,放松调节学习是有好处的,但若沉迷于其中,则会影响学习,影响视力,影响身体健康……有学生还引证一些科学报道说,沉迷于网络游戏,会使人的内分泌失调,不仅达不到减肥的目的,还会使人虚胖,带来高血压等并发症,这些说法也让那男生大吃一惊,表示将会调整自己玩游戏的时间和方式(事实证明确有进步)。
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反应,像沉迷于网络世界这种学生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师适时挖掘并加以发挥,不仅能给予学生一些有益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且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学生自觉改变一些不良习惯,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一分为二地、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通过讨论——质疑——探究——辩论——释疑——共享等环节挖掘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分析解决,进而对他们的实际生活进行一定的指导,可以提升学生的应对困惑、挫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平时应注意观察,细细思量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哪些问题有相似相近之处,抓住课堂生成的关键点,由点到线、由点及面,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游戏、辩论等活动,刺激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使教学真正由“为掌握而教”向“为发展而学”转变。
上述课堂所运用的素材存在于学生当前的生活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也是具体的、可感、可触的,其真实性也无可置疑,因而可以说,巧用生活资源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一种自然的、真实的思想品德教育。当然,教师在运用生活资源时,还要注意“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即运用的时机要把握好,应根据所运用生活资源的性质和课堂教学内容加以区别运用。所谓“地利”,即教师要具备驾驭这些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对生活资源进行分析、探究、反思的能力。所谓“人和”,是指运用的生活资源应符合学生实际,应能激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融洽,使教学过程顺利开展。
虽然我们不能把教学完全等同于生活,但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强调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巧用生活资源的教学实践,不仅让学生享受到了思品课学习的乐趣,体会到了思品知识学习的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搜集和处理生活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正如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而我们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德育同样是死德育”。作为思想品德学科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整合教学资源,密切结合学校实际、学生思想实际和教学内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着生活化、个性化、人文化的方向开拓创新,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出永恒的生命活力。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