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发布者:朱俊兰     所属单位:赣县城关小学     发布时间:2016-07-03    浏览数: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注重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提高写作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过去,我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没有充分地认识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教师不知道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因此,在以往的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视为写作教学的唯一资源,把写作教学曲解为完成教材作文任务的课堂教学。满足于完成每学期八篇的习作任务,认为做到全批全改、认真讲评就是完成写作教学。把大量的课程资源排除在自己的教学视野之外,因此这样的写作教学内容狭窄,形式单一,以至学生提不起写作的兴趣,总是被动地完成写作篇目,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加大了师生创造的空间。特别是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源泉。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养成健康的人格。我试图立足于小学写作教学的实际,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探寻适合小学生写作教学的有效课程资源,为自己开展作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服务。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情,敢于承认不足,引导学生文如其人。在写作教学中,我在借助课堂内外资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与大家一道交流。



一、挖掘教材资源,掌握表达技巧



最近,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新课程下的作文到底该怎么教?有的人说,不用教了,只要让学生有自己的真实体验,写出自己想写的话就行了。我原先也引导学生这样做了,结果发现,学生写作文虽然有了灵感,但是,学生在表达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脑中有,笔下无的情况。我就在思考该怎么办?于是,我就想尝试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表达训练,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表达方法和技巧。可是,以何种方式进行训练呢?单列时间,恐怕课时不够,也容易给学生造成压力。于是,我就把目光投向了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人们常说课文就是一个例子。我想,课文不但应该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例子,还应该是学生学习表达的例子。上个星期,我刚指导学生学完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中的《草虫的村落》一文。由于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优美,情景创设得非常逼真,接近学生的生活,我决定就选这篇课文来做一个尝试。这篇课文对“草虫的村落”中“小甲虫”的描写十分有特色。在课前,我将文章中描写小甲虫的部分做了一些改动。去掉了拟人、比喻的语言,让整段话变得索然无味。当学生在充分的体会到课文中这些语言的美妙后,我突然用小黑板挂出了我课前改动后的文字,并一本正经地说:我觉得呀,教材的那段话太罗嗦了。我给它改了改,简练多了,我想让大家看看怎么样!我的黑板一挂出,学生就嚷起来:不行!不行!这怎么行呢?这样一来,文章就不美了,就没味了!小甲虫的生活就变的没趣了”“怎么没味了?我觉得挺好的!文章中描述的情景,我全写了!我故作不解地说。听我这么一说,教室顿时安静了,但马上又喧哗了起来。他们的注意力由整体感受转移到了对词句的推敲。我从头至尾都在给他们设置障碍,学生们边读课文边看我的“文章”,找出了我文章的漏洞,并且找出了足够的理由来驳倒我的谬论。最后,我不得不心服口服,说道:哦,经过同学们这一番教诲,我知道了,景物描写应该具体,准确,生动。比喻句,可让帮助我们把景写得更美。拟人这种手法的运用,可以使事物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意学生们为了修改我的文章,为了说服我,不断与文本对话,体会文章遣词造句之妙。并在阅读中,悟出了写的方法,可谓收获不小。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比喻、拟人等手法的妙处,为了给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课后,我向同学们布置了一道小练笔:大量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意。请你仿照课文中的文字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在下节课的“作品”展示中,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展示自己的“作品”。我欣喜地发现,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学以致用,把自己观察到的小虫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有的同学走进“蚂蚁的村落”,把蚂蚁“村民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写得形象逼真,有的同学走进“蛐蛐的村落”,把蛐蛐“村民们”开音乐会的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



二、搜集乡土资源,丰富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对我们学校而言,所处之地潜藏着极度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像客家文化城、杨仙岭、夏府祠堂、通天岩、郁孤台等都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和课程标准相契合的资源,是生成作文的最优质的资源。另外,赣南采茶歌舞中的音乐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鲜明,赣南客家乡土建筑——围屋造型独特,历史悠久。这些宝贵的乡土资源也是生成作文的最优质资源。“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研究”正是将作文的触角延及课外,更多地从课外、不同学科间汲取写作的“营养”,这将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丰富的生活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式作文教学能够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着这一理念,我力求做到几点:



(一)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将乡土文化与习作交融



作文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校本课程的内容,结合学校和学生特点,开发一系列有主题的、重在学生参与和实践的、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如一次引导学生对赣南客家围屋进行研究,他们除了翻阅资料外,还整理了资料、制作幻灯片、写解说稿、汇报活动情况,忙得“不亦乐乎”。这样一流程下来,孩子们能从中吸取到书本中没有的知识,见识广了,视野阔了,生活也因此多姿多彩了。活动后,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活动过程、活动发现、活动感受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孩子们的语言得到了飞跃发展。



(二)采撷乡土人文景观,丰富习作素材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让同学们去大自然中感受春的活力,领略山水的风韵,双休日、节假日去游览附近的旅游景点,感受家乡环境的美丽和文化的魅力。当学生有了丰富的素材,我再指导他们分门别类地处理,把相同或相近主题的素材归为一类。素材的形式可以是编排的目录、日记等文字载体,也可以是图片、音像软件和网络资源,当然还有即时生成的情境等。



(三)深入社会丰富积累,写出乡土情结



为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在双休日及节假日,我建议学生走进家乡的景区,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景区的风土人情,关注为家乡景区默默工作的凡人小事,采用多种途径收集素材,激活习作动机。发展中的家乡景区文化,融渗着时代的因子,链接着即时的生活。于是,我引领学生当小记者、小导游、小服务员,学生在挑战各种角色的体验中,积蓄丰富的经验,写出各种体验类的习作来。我还指导学生报道家乡的建设进程,关注家乡生活环境的治理问题等等。我甚至鼓励学生为景区写说明、写广告,为景区作宣传,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操。



三、利用读物资源,为写作注入“源头活水”



教师眼睛不能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使学生最终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活动服务。

     
我们班的孩子手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怎样开发和利用学生手中的读物呢?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一) 课前五分钟读报。教师利用语文课前的两分钟,让学生轮流读报刊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内容给同学听,这样使学生既学会了从报刊中筛选信息,又从同学读报的内容中获取了信息,为写作注入“ 源头活水”。



    (二) 推荐好文章。班上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家中的藏书带回来交换阅读,这样,即使缺少学习资源的学生也可以有较多的资源共享了。教师每周安排一定的课时作阅读交流,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好文章推荐给同学。这样,学生相互启发,思维相互碰撞,闪出智慧的火花。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真可谓“一举双得”。



 三) 设置信息采集本,教会学生摘录。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它除了生活的积累外,还有阅读的积累。因此,让学生设置信息采集本,教会学生摘录就成为学生阅读积累的好方法。 信息的采集,让学生的语言和信息得到贮存,并能在写作实践中及时提取,学以致用,起到厚积薄发之功效,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海无涯,一个语文教师只是那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师都能在无但哪有完全相同的两朵?教无定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只要遵循了教育的规律,不断地探索,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海中都能找到自我。你看,那一朵多姿多彩的浪花就是你!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