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一味地责备孩子

发布者:钟富明     发布时间:2016-01-12     浏览数:2 精华

 

不要一味地责备孩子

 

一、   基本情况:我们班上有个男孩子,我喜欢叫他X。他的世界对我来说,就像数学中的未知数X,永远也猜不透。

我刚来到学校被分到带这个班时,就知道他了。他的特殊表现在不与别人交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分场合,想笑就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开学了,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我特意留意了他,虽然他怎么也没肯开口说一个字,但我看到他一直睁着大大的眼睛打量着我,一节课,也没捣乱,也没发出任何声音。我想,他可能只是稍微有点内向。

渐渐地,他“原形毕露”了,在课上不听讲,只是不停地“打扮”起英语书插图上的每一个人物,填上胡子,加上帽子,然后看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哈哈大笑。仿佛完全与大家隔绝。在无数次的教育未果后,我终于也生气了,大吼一声:“X,小学生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听课。你为什么总也做不到呢?”没想到,话音刚落,班级里像炸开了锅,“老师,他有心脏病的。”“老师,你不知道,他有自闭症,你们说话他不听的。”“他一直要打人的,我们不和他玩。”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迫不及待地交代了X的种种“罪状”。这时,我心里“噔”的一下,愣住了。再转头看看X,他却像没事人一样的,还在那儿笑着。从此,我对他多留了个心,事事都要先提醒他应该怎么做。

前几个星期还比较太平,谁知这个星期刚开始,X接二连三地发生事故——在英语课上因为玩桌子,将同组同学的手夹伤了;劳技课上将劳技制作材料袋当飞镖扔出,砸中了同学的眼睛;早读时,将走过他身边的班长拉住,狠狠地捶班长的胸口……

二、   原因分析

X在班上应该属于较为特殊的学生,老师发出的命令,或者布置的任务,他完全置若罔闻,我行我素。这与他身体情况有关,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从小就有心脏病,家人、老师一直对他百般迁就,养成了他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也常常将自己的心脏病当作挡箭牌来逃避一些责罚:曾有值班老师告诉我,她发现X在排队的时候一直在笑,跑去问其原因,X只是说了句:“我有心脏病。”就离开了。显然,身体上的一些问题成了他面对家长、老师批评时的一个挡箭牌。

但这个挡箭牌在同学那儿却不好使。学生对这些特殊、少见的个案却有着本能的排他性。当孩子们知道X有先天性心脏病时,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甚至有的同学不愿意跟他玩。再加上X平时的一些表现,以及他经常会被老师提醒,孩子们都认为X不是个“好孩子”,因此也渐渐地疏远他。这样,本来就有些自闭的X离同学们越来越远了。只能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了。打伤同学,其实并不是X的本意,他其实是想与同学们一起玩,有的时候想加入他们。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用了最原始,也是他最喜欢的方式——打闹。出手的时候怎样把握分寸,是他还没有学会的事情。

另外,有研究表明:多雨地区的孩子户外活动时间较少,体内容易缺乏维生素D,有可能诱发儿童自闭症;然而,这些多雨季地区的孩子躲在室内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的时间比较长,这会使他们在认知、睡眠以及行为上出现问题。也许是最近糟糕的气候,让安分了那么久的X蠢蠢欲动了起来

三、   教育过程及效果

对于X情况的了解我也是一步步深入的,因此,对其的教育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1. 耐心讲理,毫无起色。

对于孩子刚开始出现的一些问题,考虑到孩子的身体情况,我采取了耐心讲道理的方法。对孩子细细地分析这些做法的危害。但我发现,当我讲道理的时候,他眼睛牢牢地盯着我,但我停下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诸如“你觉得这样做对吗?”的时候,他却没有任何的反应,连平时上课时的点头摇头都做不到。我以为他都听进去了,只是不会表达。但后来发现,刚教育完,他仍是继续地打闹、犯错。没有任何的转变。

2. 批评教育,适得其反。

当发现讲道理已经起不到作用的时候,作为新老师的我,我没能忍住自己的脾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其进行了严厉地批评。这次在批评的时候,X没有像往常一样继续笑了,而是用惶恐的眼神看着我。批评完以后我略带得意,以为自己“震摄”住他了。没想到,刚回到办公室,又有学生来报告说X又追着人打了。调查后发现,由于我的批评,孩子们对他更加的不友好了——别的班的同学交给X几张奖状,X就把奖状下发了,当孩子们发现X的口袋里有糖果时,就认定那糖果是奖励给有奖状的孩子的,被X私吞了。闹了个不愉快。其实,那糖果是孩子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是我对他的批评,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舆论导向。

3. 家校联合,好景不长。

当再次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不只在电话中告知,而是请来了X的母亲。想和母亲一起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母亲一来,我发现X的态度明显就不一样了。观察以后得出,朝夕相处的母亲对X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倒不像老师一样“宠”着他,因此他对母亲还是有些许的畏惧。母亲来以后,X的表现好了几天,依然我行我素,但没有再去招惹别的孩子了。但是好景不长,没有维持多久,X的老毛病又出来了。

4. 沟通鼓励,有所好转。

当发现这个问题又出现了,我细细想了几个晚上,到底该怎么办?我试图揣摩他的心理活动,但总是想不明白。我就暗暗地观察,发现他很喜欢看着同学们玩,自己傻傻地在一旁笑。但当冲过去加入同学们的时候,他却不会相处。再加上孩子们对他的“印象”不好,很多孩子会不带他一起玩。于是,我抓住X默写不错这个优点,几次对他进行全班表扬。孩子们渐渐能接受他了。我又打铁趁热地和他进行了交谈,告诉他应该怎样和同学们玩在一起。X的情况也略微得到了好转。但我毕竟不是“神医”,X与同学打闹的情况依然时有发生。

四、   教育思考

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在开口责备孩子之前,要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想他为什么会这么做。没有哪个孩子会没来由地打人,没有哪个孩子希望成为爸妈、老师、同学眼中的“坏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

2015年